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暑期课堂唱民谣 非遗传承润童心

孩子们演唱白族童谣。

“那边天空有个白月亮,听说月亮就住在水田旁;松柏树下阿爷在讲,对着月亮许下愿望,就会实现童年的所有梦想……”暑假期间,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因远镇因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不时传出阵阵童声。在实践站的4楼活动室内,白族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永仙正在教授孩子们唱白族民谣《啊月亮》,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曲调,让孩子们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因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自7月22日开设暑期辅导班以来,有序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手工艺术及白族民谣传唱等课程和活动。来自因远社区的10余名孩子从中收获了不少课外知识,点亮了七彩假期。其中,白族民谣传唱是最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的一堂课。

“来参加暑期课堂,我觉得很有趣,不仅学习了手工、绘画,观看了科技展,还学会了白族民谣,让我感受到了白族文化的魅力。”来参加暑期课堂的小朋友李铭晨说。

“这次非遗授课让孩子学会了白族民谣,孩子每天回家后都会把学到的歌曲唱给我们听。看到孩子这么喜欢白族童谣,我们感到很欣慰,感谢社区提供这样的平台。”家长王晓梅表示。

开设白族民谣传唱课程,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了一个展现技艺与推广文艺作品的平台,也让孩子们能够直观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在心灵深处播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我来这里讲课,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学习白族音乐并不难,也想让下一代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接下来,我将尽我所能教会更多人演唱白族歌谣,让这份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73岁的陈永仙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不仅深耕了乡土文化,也对提升乡村振兴文化服务能力,助力新时代非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因远镇将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图片展示、传承人授课等举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成长环境。本报记者 李苏榕

通讯员 普红燕 孙嫡

  • 暑期课堂唱民谣 非遗传承润童心

  • “顺丰洱海”模式守护大理绿水青山

  • 企业入驻产业园 顾家打工两不误

  • 车间开在家门口 农民变身上班族

  • 报头

  • 昆明上榜暑假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十

  • 云南省户外运动嘉年华文山州分会场活动举行

  • 景莱村:幸福长留新傣乡

  • 云南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取得实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