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观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臭参变成 “香饽饽”

臭参。 供图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源乡高峰村在高寒山区种植臭参1300余亩,昔日无人问津的“小臭参”实现规模化种植、科技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年产值达3640万元,变成乡村振兴“香饽饽”。

臭参即“云南参”,闻着臭、吃着香,具有滋补、顺气、生津之功效。多年来,受科技、交通、市场等因素限制,金源乡群众只能零散、粗放种植,没有发挥出特色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金源乡高峰、妥托、小村3个村委会海拔2600至3000米之间,气候冷凉、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天然的臭参种植适宜环境,这里种植的臭参肥大、味美、药效好,市场前景广阔。

金源乡看准臭参产业优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村“两委”换届、村级组织“大岗位”制为契机,选优配强村干部,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高峰村委会走“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市场”的路子,成立了臭参种植合作社,今年以来,引导群众种植臭参1000亩,总产值达2800万元,当地200余户脱贫户成为臭参种植专业户。

为做大臭参产业,金源乡投资150余万元建立起臭参育苗基地。其中,妥托、小村、瓦房3个村委会投入产业扶持资金90余万元,集中建设育苗基地101亩。高峰村委会投入产业扶持资金59.83万元,由农户零散育苗,实现供苗1108万株。

同时,金源乡争取整合资金140万元,建成小村臭参加工厂,加工厂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每年收购、加工臭参80余吨。加工厂还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党员干部一线指导群众种植、采收、加工和联系销售。

“高峰村委会是高寒山区,以前是穷出名的地方,现在臭参产业让我们脱贫致富,我们要继续做优做强特色产业,让更多人吃到我们的臭参,享受‘土特产’风味。”高峰村党总支书记张开友说。

本报记者 姜定才 通讯员 廖宏敏

  • 安宁石庄村彩色稻田喜获丰收

  • 臭参变成 “香饽饽”

  • 添彩银龄生活 共创和美家园

  •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 报头

  • 推进社保扩面增效 用心打造“幸福卡”

  • 发展集体经济助力农民增收

  • 盘活闲置资产 开办务工车间

  • 东川区劳模工作室为民解难题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