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观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盘活闲置资产 开办务工车间

日前,记者走进富源县十八连山镇细冲村委会独木村民小组的魔芋包谷套种基地,村民晏中晴边收割玉米边说:“在这里打工一天可以挣100块钱,既可以照顾家里又可以挣到钱。”

细冲村党总支副书记李云萍介绍,为促进群众增收,村里探索就近就地解决当地老百姓就业的方法,今年在细冲村委会建立了魔芋包谷套种23亩试验田。除试验田外,只要当地老百姓愿意跟种,由合作社负责种子、肥料、耕地用工、中期管理等,最后收入合作社与种植农户三七分成。

在23亩试验田的示范带动下,当地54户村民纷纷与合作社签订了套种协议。晏中晴就是其中一户,她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土地与合作社签订了套种协议,今年收魔芋934公斤卖了5604元,按照协议,她分得七成,纯收入3922.8元,再加上务工的钱,今年挣了4500多元。

在老百姓的田里建设试验车间,带领当地老百姓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和增收难题,是十八连山镇细冲村委会独木村民小组探索出的新模式。而在补羊村委会,一种车间代加工就业模式也在今年9月启动。

“合作社与昆明一家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加工协议,利用现有生产车间,聘请当地老乡到车间务工。熟练工每人每月3000元、不太熟练的每月2200元,合作社还供食宿,如果不住宿,每人可以补助300元的交通费。”富源县谷子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佩介绍,“目前用工只有四五十人,今后将扩大到200人。”

补羊村委会大细白村民小组村民陈二巧和刘文秀听闻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招聘,第一时间便叫上了9个同伴来报名。“我们工资每月3000元,在这里上班,顾家赚钱两不误。”

为促进当地老百姓就近就地就业,十八连山镇通过“招小商”盘活帮扶车间和闲置经营性帮扶资产等方式,建设一批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当地老百姓实现就地就业、稳定增收。

本报记者 博达

  • 安宁石庄村彩色稻田喜获丰收

  • 臭参变成 “香饽饽”

  • 添彩银龄生活 共创和美家园

  •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 报头

  • 推进社保扩面增效 用心打造“幸福卡”

  • 发展集体经济助力农民增收

  • 盘活闲置资产 开办务工车间

  • 东川区劳模工作室为民解难题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