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
不久前,《去有风的地方》入选全国第17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奖(电视剧),此前该剧还斩获多个奖项,带火了大理的旅游。从这部影视作品出圈,我们能想起的还有在云南摄制的诸多影视作品,《花腰新娘》《红河》等电影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滇西1944》《木府风云》《龙门客栈》等电视剧也有较高收视率,在市场上获得了不俗的业绩。
资源禀赋和文旅发展,为云南影视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云南是个“天然摄影棚”,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
首先是云南有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从取景地来说,蓝天白云、山川河流为影视剧拍摄打造了绝佳的天然景观,云南各地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为古装剧、历史剧等类型的影视作品提供了真实的拍摄场景。其次是云南有深厚的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为影视剧拍摄提供了基础素材和故事脚本,张桂梅校长真实故事被改编为电影《我本是高山》,云南野生亚洲象“北移南归”事件被拍摄为电影《象行记》,生动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图景。
利用云南天然摄影棚的资源优势,云南各地已初步建成滇西纪录片基地、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昆明基地、丽江束河古镇影视拍摄基地、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等多个影视拍摄基地,每年吸引了不少剧组来云南拍摄外景。为剧组提供更好的服务,云南编制出版《云南影视拍摄服务指南》,成为一部“留得住、带得走、用得上”的工具书。翻开《指南》,各个州(市)的自然与人文景区位列其中。
云南是个“天然摄影棚”,摄影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云南大有可为。无论是利用资源,吸引剧组来云南取景拍摄,还是把这里的发展变化、独特文化、生活方式融入影视剧作品,核心一环都是创作高质量的影视产品,充分展现云南魅力。
在这个“天然摄影棚”,我们应该可以制造更多惊喜。例如,《去有风的地方》受到观众的喜爱,源于拍摄取景地的美,看剧就是“洗眼睛”,更源于人们当下对乡村治愈生活的好奇与向往,对都市生活带来各种压力需要纾解的诉求,对个人情感如何疗愈的投射,所以不少影评人称其为“温暖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还有分析认为,该剧成功地将都市和乡村、出走和回归巧妙拆解在田园生活中,为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文化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最近,电视剧《小巷人家》火了,也带火了拍摄地——绍兴市上虞区棉纺厂,该剧勾起了老上虞人的回忆,吸引不少游客坐车前往棉纺厂一探究竟。可以说,一部剧唤起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与情感共鸣。
从这些走红的影视剧作品中去思考,我们应当意识到,天然摄影棚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场景,但如何创作,创作什么,作品要能精准满足当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精准回应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疑问与不解。这样,我们才能以风光片的质感讲好时代故事,让观众与角色共鸣,让作品与生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