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微看点

“夜校热”折射终身学习热潮

《光明日报》:在社交平台上,“夜校”频上热搜,北京市东城区职工大学致远书院(青年夜校)首期开设的8门课一天内就被抢光,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夜校“遭遇”几十万人同时抢课……火爆出圈的夜校并非新鲜事物。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成立了大量技术夜校,旨在帮助工人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改革开放后,各种函授教育和夜大学蓬勃发展。如今的夜校,人们对其实用主义的考量渐弱,而呈现出更强的文化属性与精神特质,人们上夜校的目的已从过去的掌握一技之长转变为现在的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夜校热”有效满足了人们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夜校热”折射的正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各地夜校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充分满足了不同群体职业发展、兴趣培养等精神文化需求。

铺平流失文物回家路

《人民日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物回归祖国。美国有关部门向我国返还38件文物艺术品,澳大利亚向我国返还流失文物艺术品与古生物化石,西周丰邢叔簋被成功追索,圆明园7根石柱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48批次2113件/组文物艺术品回归我国。从“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深刻哲理,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具有标志性意义,激发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追索历史上流失海外的文物是国际性难题,必须采取一切必要且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现实中,回购、捐赠是文物追索的常见方式。重要流失文物一旦“现身”立即启动追索和回购,有助于及时为国家挽回文化财产。但回购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对于走私文物,回购相当于在客观上承认了文物来源的合法性。依据国际法和国内法依法展开追索,加强外交斡旋、执法合作、协商谈判,才能为促成更多流失海外文物归国积蓄力量。

本报记者 朱婧 整理

  • 云南如何打造“天然摄影棚”

  • 报头

  • 别把简单工作复杂化

  • 以风光做底 用作品说话

  • 工作不能“挑肥拣瘦”

  • 直播“速成”不靠谱

  • 多方破解医院停车难

  • 微看点

  • 年轻人缘何渴望进入“睡门”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