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刚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了“中国文化记者汶川行”主题采访。徜徉“天府无忧谷·康养新汶川”的5天里,萦怀16年前那场永不会忘的“国殇”中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感受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价值感召力,一个羌藏汉各民族水乳交融团结奋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汶川,熠熠生辉,昭然眼前。
作为一名来自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省份的文化记者,与中华文明一直相伴而行的羌族是我此行最关注的。在这里,羌笛、羌音、羌红、羌年,连缀起绚烂多彩的羌韵羌味,在温暖山河中成就着幸福汶川。
羌红绵延 千古弥新
全长735公里的岷江从海拔3560米的岷山一路汇聚奔流,抵达海拔1314米的汶川,流向著名的都江堰,灌溉着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再从宜宾汇入滚滚长江。
汶川,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胜地”美誉,全县户籍人口中羌族人口比例近一半,被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汶川相传是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大禹的故里,绵虒镇与大禹有关的文化遗迹随处可见。石钮山下大禹广场、大禹纪念馆,气势恢宏的祭祀坛,凝视远方的大禹雕像……尽管年代久远,雕像无法再现大禹真实的模样,但大禹“治洪水、定九州”的殊勋功绩,闪烁着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更荣膺了中华民族的世代景仰。
羌族是甲骨文里唯一记述的远古民族,伴随中华文明历经了5000年,也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一个称谓亘古未变的民族。羌人奉炎帝为始祖,炎帝又称赤帝。羌人每逢盛大节庆或典礼仪式,均以红色为吉庆物,以示铭记始祖炎帝。天长日久,“献红”“挂红”习俗逐步规范成羌族的最高传统礼仪,凡是重要的社交场合都会进行,表达着最诚挚美好的祝愿。羌红于是也便成了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
羌族人相信红色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年年祈福,岁岁挂红,将红红细细的布条悬挂在庙宇前的树枝上,成为羌地一道景观。羌族文化中红色无处不在,无论是服饰、装饰还是节日庆典,鲜红飘逸,祝福吉祥。
眼前的汶川,宛如羌红绵延,光彩夺目,历久弥新。
灞州阿尔村龙溪羌人谷,一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羌寨。从碉楼高耸的寨门进入,沿着用当地片石垒成的一排排民居前行,羌碉、羌绣、院墙图腾、人面造型木祭桩、文化长廊,各种羌文化特征鲜明的景致随处可见,再也找不见汶川大地震前的样子。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去了,身穿民族服饰的老人在自家门口经营起品尝“羌寨九斗碗”的“羌家乐”,守着销售土特产品的摊位,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悠闲地晒晒太阳、唠唠家常。
位于岷江支流寿溪河畔的水磨古镇,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也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大小金川的茶马古道驿站、边贸重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3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先后入列国家AAAAA级风景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其中的水磨羌城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建筑结构9度设防,综合运用了羌寨建筑的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建筑方式,传承并创新了羌族建筑文化,成为羌族建筑城镇化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最美羌城”。
放眼望去,流经汶川县城的岷江上,一座大红色高架桥俯波横卧。这座川藏线上的网红大桥,红红的钢梁托举着桥面,与碧绿的江水交相辉映,好像一袭羌红飘荡在山河之间,鲜艳夺目,寓意着汶川人民对新时代的美好期待与祝愿。
羌音悠扬 山河无恙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羌笛的最初记忆,来自唐代大诗人王之涣那首著名的《凉州词》。
从西北大漠到长江沿岸,有着2000多年古老历史的单簧气鸣乐器羌笛,逐渐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羌笛从最初三孔到后来五孔或六孔的演变中,宫商角徵羽五音俱全,标志着来自边地西北的羌笛与中原音律完全接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结果和例证。岷江上游的羌笛,如今已进化成六音阶的双管竖笛。2006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抢救性保护以及传承人的努力,羌笛焕发出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和传承这一古老的乐器。
与王之涣原诗中荒凉凄清、戍边思乡的基调不同,我在汶川听到的羌笛声,更多传达着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敬终追远的执着。
一场别开生面的羌笛篝火晚会,在夜宿的绵虒镇大禹农庄上演。 小广场上彩幡飘扬,羌族长者点燃干柴堆,熊熊篝火驱散了秋夜的凉意。敬酒歌舞、羊皮鼓舞、口弦吹奏轮番献艺。压轴的羌族汉子手持羌笛走进中央,屏气抚笛,张口鼓腮,瞬间笛音悠悠,飘忽迷离,时而如泣如诉、如敬如慕,引人追思,时而如欢如喜、如鼓如钟,催人激昂。
苦难砥砺奋发,信心创造奇迹。“凤凰涅槃”16年后,今天的汶川,羌笛飘散,佳音频传,处处展现着崭新风貌和美丽画卷,让到访者真切感悟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现实伟力。
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是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的标志。广场正面汉白玉和花岗岩雕刻的破碎状大钟屹立,时间永远定格在地震发生的14时28分04秒——55人罹难于此。地震突发时,年轻的方杰老师顶住变形的门槛,把宝贵的逃生时间留给学生。救援人员找到遗体时,他的双臂仍保持撑举状态,竭力要撑起一道垮塌不了的生命之门……眼前,方杰牺牲旁那两棵被誉为“生命之树”的椿树已两米多高,废墟上的小草仍顽强生长,秋风中一朵朵不知名的白花仿佛在与逝者对话,摇曳思念,寄托安详。
曾是特大地震重灾区的映秀镇中滩堡村,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与“映秀邮政局遗址”“重生客栈”“家国颐苑”等国殇记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口镶嵌“天地映秀”匾额的牌楼,鳞次栉比的羌式民居、羌菜饭铺,村民安享现代生活的图景。
与映秀镇毗邻的漩口镇,近年来以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融合生态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了赵公福地、无忧谷、樱花基地、素朴民宿、云里雾里樱花里、醉心谷、云涵雅筑、星空之恋、云上卿卿里等核心景点,成为名闻遐迩的川西康养之地。
告别汶川的最后一天,走进新县城威州镇阳光社区,老人们在树荫下散步,孩子们在小区里嬉戏,一派祥和景象。每栋居民楼的“公示牌”上,“驻格干部”、网格民警、家庭医生、志愿者的信息一目了然。“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平安社区,让曾历经灾难的汶川人民共同照耀每一天的崭新阳光。
临别时,喝惯云南普洱茶的我,还有幸品尝了当地“大土司”黑茶的厚韵蜜香。
气派的“茶祥子”门店后面,踏阶而上,竹林流觞,茗堂掩映,茶香四溢。主人蒋维明边热情为大家泡茶边介绍创制“大土司”黑茶的故事。2012年,蒋维明背着两口铁锅来到映秀,恢复了失传已久的西路边茶,创立了“大土司”黑茶品牌,行销20多个国家。西路边茶的原料大多来自当地大山里的荒野茶,“茶祥子”不断收购荒野茶,造福了一方乡亲,并免费为游客提供茶水,门店变成了增进交往和友谊的“会客厅”,也成了羌族风貌街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琥珀色的舒适茶汤,传递着新老汶川人真诚的感恩情结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羌年吉祥 人民安康
今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我国“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羌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节,意为羌历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节日。岁月磨砺,羌年愈发闪耀。每年羌年的到来,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也是一次深情的缅怀。羌年里,整个羌族聚居地都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之中。妇女们穿上精心绣制的传统服饰,五彩斑斓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祖先的故事,一针一线传承着对优秀传统的坚守和热爱;男人们敲响羊皮鼓,雄浑的鼓声响彻山谷,那是羌族人民与天地对话的独特语言,每一声鼓点都像是内心的呼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孩子们则是羌年里最快乐的天使,他们跟在长辈身后,学着祭祀的仪式,用懵懂而认真的模样,放飞文化传承的希望。
紧靠岷江边的灞州小学,学校四周山峰林立。走进学校的羌族文化传习馆,一群羌族孩子表演的羊皮鼓舞吸引了目光——羌娃们头扎青帕、身着毛毡、足蹬长靴,击鼓、蹲跳、转打,鼓声咚咚,舞姿矫健……羌族风情浓郁扑面。音乐老师介绍,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羌文化多以口传心授、示范模仿方式世代相传。为传承羌族文化,灞州小学开设了羌语课程,建起羌绣室,成立了“飞越彩虹羌族童声合唱团”。合唱团成立10年来,教会了500多名孩子用羌汉双语演唱羌族民歌,他们曾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汇报演出。这些孩子们毕业后,都成了当地的文艺骨干和羌族文化传播者。
入夜,民族联欢广场篝火映照,生长在羊皮鼓舞世家、年仅四岁的小耶格身穿羌服、手握特制的小羊皮鼓闪亮登场。先与大人共舞,继而个人独舞,表演天真淳朴,自信满满,演出舞台就像是他家的院子,赢得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随着羌族羊皮鼓舞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一项目在汶川得到广泛普及弘扬。除了羊皮鼓舞,禹的传说、羌戈大战、羌年、碉楼营造技艺、羌族刺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汶川的历史长河中,焕发出独特的光芒。
羌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背后,是无数羌族文化传承者的默默努力。他们深入偏远的羌寨,收集整理点点滴滴的珍贵记录。那些将要被遗忘的古老习俗、濒临失传的歌谣舞蹈,都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被重新唤醒。这也是整个羌族人民积极参与的结果,他们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羌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对外地人来说,羌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好之约。它像一位优雅的老人,带着千年的智慧和无尽的故事,缓缓走向世界的怀抱。透过羌年,人们看到了羌族人民独特的建筑艺术、精美的手工刺绣、豪迈的歌舞表演。这些不仅是羌族文化的生动展示,更是各民族心灵的和谐交融。羌年所蕴含的团结、感恩、敬畏自然等美好品质,如同涓涓细流,会滋润每一个触及到它的灵魂。
伫立大禹庄园与汶川告别,远处青山依旧、江水奔流,近旁清风习习、沃野无垠。焕新的汶川,与祖国同在,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