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书香云南

入乡问山的文学之旅

陈秀彰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在为自己构建一个文学写作的精神世界。马尔克斯的文字流连于他魂牵梦萦的马孔多,曹雪芹坚守于镜花水月的大观园,鲁迅徘徊于鲁镇,沈从文往来于边城。而在《入乡问山录》中,窦红宇构建的“老鹰丫口村”,是他为自己构建的文学园地和精神世界吗?

窦红宇是我近20年来最关注的作家。2024年,窦红宇将发表于刊物的《肥猪拱门》《文水与黑豆》《美凤》《一地辣椒》《开往平地的高铁》等5篇以贫困山村老鹰丫口为背景的乡土小说,收入小说集《入乡问山录》。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的现实生活和脱贫攻坚的进程,窦红宇曾作为驻村工作队员,主动下乡驻村到曲靖市东北部的一个贫困山村——会泽县马路乡荒田村。以“荒田村”为原型,凝结了对会泽大山里所有的村子的印象,窦红宇虚构出了“老鹰丫口村”。“老鹰丫口”,仅从字面之意就能看出作家的构思和用意:作为“故事的发生之地”,村庄名字里包含的冷峻和险要,将承载饱满多维的叙述时空、矛盾多变的曲折故事和性格丰满的人物。而“入乡问山”,则是窦红宇上下求索的文学之旅和思辨之途。

乡村与城市的空间转换

书名为《入乡问山录》,进入乡村,叩问群山,但窦红宇的笔尖,最终是聚焦在“人”身上的。他所写之“人”,是个体,但个体的显现又代表着群体的存在。乡村去向何处,乡村如何振兴?这是窦红宇在书中思考的内容。窦红宇始终想呈现的是在城乡转换这一历史性剧变过程中,“入城”的人物及其家庭和社群的当下和未来。

乡村与城市的空间转换,首先带来的文化冲突,是窦红宇书中聚焦的重点,他将空间的转换化入到“人物”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之中。

小说人物中,牛美丽是随着搬迁的人群入城的。易地搬迁是老鹰丫口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牛美丽成为搬迁大军的一员,可她却不适应。失去了土地,脱离了原来农村的生活方式,在城里的日子无法找到“土壤”。在这里,城市生活环境、秩序管理、生产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与牛美丽多年农村生活所形成的习惯的冲突,被完全呈现出来。所以,“养猪”这样一件平常的事情,会成为积累矛盾冲突的关键点。这正是文化冲突所带来的事件和人心的时空变化。

如果说面对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牛美丽选择逃避的话,那么,郑文水则是主动去拥抱城市。他从老鹰丫口到城里打工,是以一种谨慎的心态仰视城市的。他本名叫郑德贵,小名黑豆,可为什么要改为与局长“郑文清”一字之差的郑文水呢?因为自卑,“清水清水,听起来像是兄弟两个。至少,也像是一家亲戚,堂弟堂兄什么的”。窦红宇曾讲过,弱势者多存在一种惯于仰视别人否定自己的亚文化心态,郑文水这种表现,就是典型的亚文化心态在作祟。从熟悉的乡村来到陌生的城市,许多农村人都处于“失重”的状态,农村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所积累和形成的生活体验、生活习惯和方式,与城市的碰撞,自然会产生精彩而绚丽的火花。

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农业生产与工商业生产,自给自足与社会分工,城乡生活差距巨大。当入城的农村人作为一个单独个体“抛入”陌生的城市生活中,双方的“交锋”将首先以“碰撞”的形式呈现。由此,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人物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茫然、无措、惊慌进而激发出委屈、愤怒和狡黠。一些啼笑皆非、匪夷所思的故事也有了内心动机的解释。

可当这些从农村入城的人越来越多,成为城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的劳动和付出,于城市的发展已不再是易被忽视的存在,他们的呼声和诉求也就有足够的体量和影响,开始逐步实现与城市文化的“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创建更新更高级别的文化和文明,成为了双方的共同需求,也就成为了“入乡问山”的路途和方式。

坚守与成长的人物转变

使命与担当,是窦红宇作品始终贯穿的主题。

洪大生,一个在老鹰丫口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偏偏要放弃矿石镇镇长不当,主动要求来贫困乡象鼻岭乡当乡长。这是典型的从米箩跳到糠箩,是因为他不相信他的家乡象鼻岭乡不能发展,他来就是要挑起象鼻岭乡发展的担子。老鹰丫口的干部张小马,为了让任老爹同意种辣椒,自己出钱打酒买菜,多次陪任老爹喝酒,带着两万元公款到县城买辣椒种,只敢住50元一晚的小旅社,吃饭也只敢吃方便面和米线。作者并没有刻意将他们的形象刻画得高大、无私,通篇也没有半句大道理,只是以细腻的笔调,将驻村队员所做的事情,通过场景和细节呈现出来,不知不觉间,一个个为群众脱贫致富敢于大胆尝试,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任劳任怨的基层干部形象跃然纸上。

在谋篇布局上,窦红宇也极尽工巧。牛美丽的猪最终还是被保安发现,在猪突围而出时,整个故事戛然而止,只是用牛美丽总是做同一个“梦”,暗示了牛美丽的坚守与成长。郑文水被开除充满了戏剧性。洪大生和张小马在老鹰丫口开展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失败了,作者在整个叙事中都以一种淡淡的笔调展开,没有半句置评,反而让人对探索市场培植新的产业,促进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艰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凤在偶然听到钢琴声之后,竟毅然决然踏上了逐梦之路,让我想到了沙威在听到教堂的钟声后,开始反思追捕冉阿让19年的对错。葵香让人想起了路遥笔下的刘巧珍,想起了20世纪90年代火极一时的“小芳”,幸运的是,窦红宇老师宁愿狠心掐灭葵香心中的朦胧期盼,也不让她成为又一个“小芳”。

窦红宇自小生活于城市。我曾问过他,您的乡愁寄放在哪里?他说,就是小时候玩过的那些街巷旮旯。可现在旧时的城市与乡村,除了文物保护的需要之外,多数已重新规划,重新建设。或许有人会说,乡村也需要变。可乡村的变,如何变?由此,窦红宇借小说的虚构,展开了一场入乡问山的文学之旅。他以独特的视角,纯乡土语言,创作了关于老鹰丫口的一系列小说,除了聚焦脱贫攻坚、关注乡村振兴的情怀之外,也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可以思考人生和文学的精神世界。

  • 《2023云南文学年度选本》出版发行

  • 报头

  • 云南各民族对西南联大文学的影响

  • 一个村庄的迷梦与恋曲

  • 入乡问山的文学之旅

  • 《〈新纂云南通志〉选译本》出版发行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