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产业有奔头 振兴增动力

余国鹏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综观国内发展较好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其背后都有特色产业作为强力支撑。

年末岁尾,云岭大地处处充盈着丰收的喜悦。从一片茶山到一处果园,从一方菜地到一块药田,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逐渐兴旺,乡村振兴造血功能强劲搏动。一方产业带富一方人民,一方产业带火一方乡村,产业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在云南各处不断得到证实。

云南是农业大省,尤其是高原特色农业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2022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加快推动云南从特色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迈进。3年来,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各地努力推动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的转变,这一政策措施结出累累硕果,不仅“1+10+3”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显著增加,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也更加优化。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占了更大的比重。

农产品加工业比重的增加,折射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巨大转变。过去,云南农特产品普遍存在“长在深山人未识”、产品附加值低等困境,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一、二、三产结合度不高,初级农产品季节性强、保鲜困难,走不出去、打不开市场、形不成品牌、卖不好价格。产业不兴,乡村振兴就没有源头活水。如今,产业逐步兴旺,农民实实在在提高了收入,农村成了各类经营主体、各类人才队伍聚集的发展热土,乡村振兴的动力活力充分释放。

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起码要做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农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也能改变农民的职业内涵和身份认同。比如昭通苹果,目前种植面积近百万亩,其规模化种植的背后是统一的管理标准,然后形成了共有的大品牌,综合产值已超亿元。更关键的是,这条大产业链带动当地13.8万户52.7万人增收致富。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昭通的天麻、文山的三七、哀牢山的冰糖橙、普洱山头的茶园、元谋的蔬菜……一个个特色产业正带着农民、农村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两者的前提都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以产业吸引人、凝聚人、留住人,同时统筹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并不遥远,必将一步步绘就。

  • 会泽县大海草山滑雪场开板营业

  • 邀你感受“冬天里的一把火”

  • 种好一棵药 长出千金方

  • 报头

  • 中国云南普洱高山咖啡采摘大赛举办

  • 中国怒江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鸣笛开赛

  • 建设美丽家园加码群众幸福

  • 云企承建的老挝首个大规模光伏项目开工

  • 产业有奔头 振兴增动力

  • 会巧高速公路全线22座隧道全部贯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