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幸福玉溪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玉溪市持续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展示——

活态传承 非遗迸发新活力

玉溪市各地非遗文化在嶍峨古镇展演。 本报通讯员 黄惜缘 摄

“阿哩”风情迎宾。

本报记者 王剑钊 杨茜

聚焦

连日来,峨山彝族自治县嶍峨古镇热闹非凡,“行走嶍峨 多彩非遗”——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展演展示系列活动在此举办,非遗技艺大赛、非遗文艺演出、非遗伴手礼展销、非遗公开课等活动在这里轮番上演。持续的非遗活动展演不但带动了消费、带火了城市,更让非遗走入市民生活、走进百姓心里。

活动为纽带,为非遗聚人气

2024年11月23日以来,峨山县将59项传统表演艺术类项目排入“行走嶍峨 多彩非遗”系列活动中,举办综合晚会6场、庭院剧场5次,线下观看人数达4.1万人次,线上播放量达300多万人次。

“在对非遗文化进行展示时,我们更看重市民、游客的互动体验。”峨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汤杰媚介绍,在嶍峨古镇不仅设有陶瓷制作体验馆、刺绣工坊,还有玉林泉古法酿制展示和北城酱油、滇瓦紫砂、澄江藕粉等的制作展示。通过筛选,嶍峨古镇选出108个特色鲜明的项目作为引入重点,每周分别在古镇传习室、萃秀书院、古镇舞台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

峨山县首届东南亚美食节暨国潮灯海不夜城吸引外商33户、本地商家55户和炭花舞、打铁花等6个市外非遗项目。通过系列工作,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嶍峨古镇的知名度持续提升、人流量明显增多,吸引了外地游客9500余人次、本地游客18000余人次,新增出租商铺装修开业14家,意向入驻的有4家。

根据《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验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目前已经完成玉溪市各县市招引动员工作,截至2025年1月3日,嶍峨古镇入驻的非遗项目73个,商业市场化项目12个。

阵地为根基,多元服务促传承

“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玉溪市文化馆馆长、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侯庆介绍,目前,玉溪市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项,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代表性项目56项,代表性传承人73人;市级代表性项目195项,代表性传承人205人;县级代表性项目404项,代表性传承人562人。

2024年4月29日,玉溪市建成云南省第一个综合性非遗展示馆——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基地由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萃秀书院、非遗综合展演戏台、非遗文化街区组成,成为展示玉溪文化旅游重要宣传窗口。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峨山县“两馆”(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峨山彝族自治县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累计达55282人次;2025年1月1日至1月6日期间,“两馆”吸引了全省各地游客3557人次。“两馆”还针对青少年群体举办科普教育活动和手工体验课程,2024年共服务来自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参观团队、旅游观光团队144个,为预约参观的团队提供了近200场(次)现场讲解服务。

做强品牌,为非遗发展“造血”

在玉溪,“小龙茵”刺绣品牌广为人知,该品牌产品属于非遗手工刺绣,其风格以彝族文化为主,并巧妙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元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玉溪走向了全国。作为较早入驻萃秀书院的非遗品牌,“小龙茵”为游客提供非遗刺绣体验、非遗刺绣文创和旅拍服装服务。“作为非遗刺绣的本土品牌,入驻嶍峨古镇能让我们更加靠近绣娘。”玉溪“小龙茵”刺绣品牌创始人钱晓丽介绍,在萃秀书院,她深深地感受到玉溪市非遗传承保护的力度。“这里的氛围很好,持续不断的活动带来了客流和关注度,给了我带领更多绣娘在非遗刺绣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底气。”钱晓丽说。

“90后”非遗传承人王子强毕业于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他和妻子李萍一起创立了“瓦猫大人”品牌,并将其推向全国。“前几年,玉溪市主要以项目和资金对非遗品牌进行扶持,现在则是给非遗品牌更多‘露脸’的机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被市场所熟悉。”王子强介绍,近年来,“瓦猫大人”先后参加了南博会、文博会、广交会等,频繁参展带来了更多商机。“目前,‘瓦猫大人’与云天化、中国银行等多个企业达成合作,我们还为华为年会提供了2000多套伴手礼。”王子强说。

现在,“瓦猫大人”有40多个系列的产品,年产值超过200万元,每年参与非遗进校园、进博物馆等公益活动40余场。

探索市场化,让非遗走得更远

“作为云南的民间符号,瓦猫文化创意的过程,融入了更多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馆长王飚认为,现代化、年轻化审美的融入,让非遗传承和文创有了更多可能。“不光是瓦猫,玉溪有很多非遗都可以走创新性发展的道路。”王飚说。

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建于2006年,该馆现有场馆面积4800平方米,建成“金、木、土、石、布”特色民间艺术工坊,设有民族民间陶艺、民族民间木雕、民族民间手工等14个传习室,收藏民族民间文化工艺藏品8000余件,学生作品上万件,形成“藏、传、习、研、创、展”的教学创新体系。

该馆每学期面向全校13个学院1.4万学生开设21门公共选修课程,每学期选课学生800余名,2024年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校外学生开展参观研学活动16次。王飚表示,传习馆的意义就是收藏、传习、研究、展览、转化。在高校中,民间传承人和高校教师共同为学生传播民间文化,赋予其学术研究的新内涵。

“非遗保护传承与市场化运营、各类活动及商业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侯庆认为,市场化运营如同开启非遗大门的钥匙,利用电商等平台能将非遗推向大众,激发市场需求促使技艺进步,为传承积累资金;各类活动是连接非遗与民众的桥梁,民俗节庆、技艺展演等让非遗鲜活起来,唤起大众关注;商业化则像一股助推力,适时可打造非遗文创产品和衍生产品。处理好三者关系要找准平衡点,守护非遗内核,方能让非遗传承源远流长。

春节假期将至,嶍峨古镇里,即将上演的“非遗盛宴,共享团圆”2025年非遗春节联欢展演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玉溪市博物馆内,“瓦猫大人”主题展览正在抓紧工期布展;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也将在新学期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大中小学生的研学活动……

玉溪非遗,正在活态传承中迸发蓬勃的生命力。

  • 活态传承 非遗迸发新活力

  • 报头

  • 玉昆主场焕新升级

  • 新平县启动首批“骑手友好社区”建设

  • 走进洼垤“阿哩”共赴彝乡文化盛宴

  • 烟花爆竹引热江川年前消费

  • 华宁:党建聚合力 产业带就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