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母亲赵滔将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交到儿子手中。
通知书上写着:“董林鑫同学,恭喜你被云南警官学院侦查学专业录取。”
父亲董李坤在一旁打趣道:“咱们家的‘警三代’即将诞生,加油,小伙子。”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第二个10年,从“五五式”到“九九式”警服,董李坤一家两代5人从警。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见证了石林公安的发展变迁。时代在变,警服的颜色在变,但人民警察的初心使命从未改变。
警一代:干一行,爱一行
1973年,在部队当了6年汽车兵的唐家权转业分配到原路南县公安局工作。1974年,云南省公安厅配发给该局一辆吉普车,这也是该局的第一辆四轮交通工具。作为全局唯一掌握驾驶技能的人,唐家权成了这辆吉普车的专职驾驶员。
20多年时间里,从单位的第一辆吉普车到解放牌消防车,再到后来的现场勘察车、标致505小轿车,唐家权凭着一本地图册,长途跋涉几千公里,赴石家庄、北京、上海等地的汽车厂家仓库将车安全接回,亲历和见证了石林公安警用车辆的发展史,也与这一系列警用车辆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赵滔的记忆中,爸爸是没有休息日的,车辆和人员24小时全天候待命,有时出差一去就是几天,深更半夜出勤更是家常便饭。为了在当时路况、车况不好的条件下保障行车安全,唐家权自己买书学习车辆维修技术,空闲的时候不是在洗车,就是自己动手在检修车辆。他告诉兄妹俩:“人车安全是我的责任,每一趟任务都要认真对待。”凭借着过硬的驾驶技术和规范的安全行车意识,他创造了30多年驾驶“零”事故的佳绩。
随着时代发展,警用交通工具不断更新,为了让更多人掌握驾驶技术,唐家权主动请缨参加机动车驾驶教练员培训,在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教练员资格后,为单位培训出了一批又一批驾驶员,大家都尊称他为唐师傅。
后来,他还承担起县局的后勤、信访等工作,大家都劝他,快要退休了就歇歇脚、喘口气,何必身兼数职。他却不以为意,每天早早来到信访室,耐心接待信访群众。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父亲唐家权30多年普通而又平凡的从警经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人生信条,成了留给兄妹俩最珍贵的“传家宝”。
警二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对警察这个职业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言传身教让警察的神圣感在兄妹俩心中葳蕤生长。
1996年7月,哥哥赵强毅然选择就读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年,妹妹赵滔也考入了昆明市人民警察学校。1999年,兄妹俩同时毕业,哥哥赵强分配到昆明市公安局工作,妹妹赵滔回到了家乡石林。
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社会发展太快,公安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你们一定要加强学习,不能懈怠。”
赵滔被分配到岔口派出所成了一名综合内勤,在内勤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1年。她与同事一起值班出警、检查行业场所,到工地、砖瓦厂暂住人员集中的地方办证。通过梳理辖区暂住人员信息,发送《协查函》,为外地办案机关抓获3名藏匿的命案逃犯;将派出所建所以来的文件材料翻箱倒柜全部“刨”了个遍,加班加点整理归档,完善档案室软硬件设施,顺利通过省C2级档案达标验收。在接手派出所户籍工作后,她用一颗真挚的心和一张真诚的笑脸,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在赢得群众赞誉的同时,所在派出所连续三年被评为“人民满意户政窗口”,她本人也荣获“优秀户籍民警”称号。
2006年,赵滔被调到鹿阜派出所工作。凭借扎实的基础,她在派出所“两队两组”警务机制改革中,竞聘为内勤组组长;以全国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为契机,优化规范派出所基础台账,实行统一大类、统一封面、统一格式、统一管理,做法在全县公安派出所推广运用;主动学习派出所相关系统使用,当好推动办公自动化运用的“小教员”,同时还自学电脑安装、网络连接、常见问题处理等等,做好电子化办公的保障服务,因工作突出被评为全省“三基”工程先进个人。
在这期间,赵滔与同局民警董李坤组建了“双警家庭”,携手在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26个年头。丈夫董李坤长期在侦查部门工作,从普通侦查员到中队长、副大队长、经侦大队长,多次被上级部门评为“破案能手”“先进个人”,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
2017年,董李坤调任交警大队长。他带领大队民辅警深入开展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强化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交通事故预防模式,在昆明市警种评比中屡创佳绩,大队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
警二代的3人身处不一样的“战场”,却有着相同的使命和担当。他们谨记父亲教诲,守住一颗平常心,做好每一件平凡事,用勇气、理解和牺牲,续写着人民警察的荣光。
警三代:警察基因的“血脉觉醒”
别的小朋友放学不是回家就是出去玩,只有董林鑫是去陪妈妈加班。别的小朋友都羡慕他的爸爸妈妈是警察,只有他知道当警察的爸妈很少有时间陪伴他。读小学时,他在“我的理想”作文中写道:长大我要当科学家,发明机器人去替爸爸妈妈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有休息日了。初中的时候,家人问他当不当警察,他直言:“太辛苦太累,不当。”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国按下了“暂停键”,正值初三备战中考的董林鑫只能在家上网课。别的同学在聊天中说爸妈不能外出工作,只有他的爸妈仿佛无视可怕的病毒,依然每天早出晚归。
他问爸爸:“难道你们不怕病毒吗?”爸爸带他来到疫情防控值守点,简易的帐篷里有交警、医生和政府工作人员,顶着凛冽的寒风,他们全天24小时驻守在这里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爸爸告诉他:“这世上总有些事应该有人去做的,何况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通过媒体看到身边更多“逆行者”的事迹后,他更加明白爸爸那句话的含义。
3年后的班级高考动员会上,这位不善表达、性格含蓄内向的大男孩毫不犹豫地在教室黑板上写下目标学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高考后,董林鑫被云南警官学院录取,和爸爸、舅舅成为了校友。入学50多天的警训,他黝黑的皮肤渲染了少年意气的赤诚与热烈,豆大的汗珠见证了刻苦训练的付出与收获,笔挺的军姿支撑起抵抗酷暑的不屈意志,他在这里完成了从一名高中生到预备警察的蜕变,也将从这里出发,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开启藏蓝青春筑梦警营的旅程。
三代从警人在不同的时代汲取内心的光热,建树灵魂深处最热忱的信念,为了这一方热土,向着初心与使命、光荣与梦想,慨然而行,镌写华章。
本报记者 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