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迪庆州民族中学教师唐秀林——

弦歌不辍 匠心育桃李

唐秀林 为学生上课。

2006年,唐秀林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回到家乡迪庆藏族自治州,成为母校迪庆州民族中学的政治教师。10多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上精耕细作。面对不同学生、不同学情,他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工匠,为学生、班级、年级量身定制各种励志策略与管理妙招,用实际行动感染和鼓舞着众多教师和学生。

推开教室门的瞬间,浓厚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学生围坐成组,摊开书本,正就课题各抒己见。唐秀林面带微笑,穿梭其间,时而俯身倾听,时而轻声引导。在提问环节,学生踊跃举手,自信满满。唐秀林激情点评、回应,话语如石子般投入湖面,激起阵阵涟漪。掌声、笑声、讨论声交织,让整个教室活力四射。

面对县域生源流失、教育发展滞后等状况,唐秀林迎难而上,潜心研究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在充分把握新高考改革趋势和新时代育人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大胆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他提出“基础巩固—新知构建—知识迁移—举一反三—总结归纳(素养形成)”的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了新活力。

谈及这一教学模式,唐秀林目光坚定:“迪庆的孩子基础相对薄弱,我们的教学不能盲目模仿发达地区,要依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出符合我们学生学情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一步步扎实基础,提升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最终达成素养目标。”

为了解决学生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唐秀林在年级组积极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学生挑战、小组挑战、班级挑战等方式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通过教师帮扶学生、学生帮扶学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信心;通过小组值日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进一步找到自身价值,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学生讲题、讲课、命题等形式强化“生本”教育,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构建起终身成长的人格。“育人需要情怀,需要从学生终身成长的角度审视每个生命个体,不能急功近利。”他说。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科学的学习指导,唐秀林深入研读《认知天性》《费曼学习法》等经典著作。“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会结合遗忘曲线,指导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推荐《费曼学习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解知识,做好知识输出,加深理解。”他分享着自己的教学心得。

凭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强烈责任感,唐秀林在教育路上硕果累累,所带年级的高考成绩屡创佳绩,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被迪庆州教育体育局嘉奖;2022年被评为迪庆州“十佳学科带头人”;2023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

本报记者 贡秋次仁 张帆

  • 年货俏销 年味渐浓

  • 弦歌不辍 匠心育桃李

  • 疏心解忧 “花朵”向阳生

  • 报头

  • 玉溪:扩大“朋友圈” 壮大新动能

  • 深夜为动车“驱寒保暖”

  • 景洪:旅居“新市民”来了不想走的家

  • 丽江:银发工程助力教育医疗事业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