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勐腊解放纪念碑,学习革命先辈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爱国情怀;参观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了解我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具体行动;走访边境村寨,领略边疆美、边民富、边境稳、边防固的美好画卷……
一周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代表前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开展“我们的边疆·开放中的边疆发展”主题实践研学活动。
从充满民族风情的地方文化到实干笃行的乡村振兴一线,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通过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让当代大学生们深刻感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
2024年2月,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此后,这样有意思、有温度、有触感,更让学生“从知到行”的思政课,从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全校延伸,生动而深入的“思政小课堂”和潜移默化的“大思政课”,正在对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年来,云南大学整合资源,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能力和水平,办好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收获了可喜的成绩单。站在新的起点,“抓好关键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让思政课‘行’在路上‘走’入内心”仍是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马院建设的“关键一环”。“通过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思政课备课的行政组织力,让老师讲好每堂思政课、学生听好每堂思政课,师生共同收获思政‘金课堂’。”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昌山说。
未来,学院将围绕思想建院、课程立院、学科领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文化荣院的发展思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强化党建引领保障功能,把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全面转化为更加奋发有为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具体行动和成效。
本报记者 陈怡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