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花潮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白崖古道的历史时空

石玉

天空湛蓝如洗,站立在白崖古道上的天马关桥边,我心中波澜起伏。清溪河的潺潺水声与鸟鸣的交织间,这座始建于明代初年的石拱桥周遭荒草萋萋,昔日繁华喧嚣已成过眼云烟。如今,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屹立于晴雨之中。桥身唯一的桥孔,是岁月留给白崖古道的最后一抹凝视,与我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视。隐约间,泪水在我的眼眶中打转,天马关桥似在向我们低声述说这条千年古道的辉煌与沧桑。

弥渡县,自古以来便是滇西交通枢纽的关键要冲,其境内的中原至滇西、滇南必经的白崖古道,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这条蜿蜒于云南县(今祥云县)至龙尾城(即大理市下关镇)之间的古老路径,是蜀身毒道与茶马驿道交织的璀璨明珠,也是古代运输动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无论是官员商贾,还是僧侣道士,皆沿着这条古道熙来攘往,共同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古道的历史可追溯至南诏时期,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无数时代的更迭。它自东向西延伸,始于云南驿这一交通枢纽,向东可经沙桥、曲驿、安宁直达昆明;向西则穿越高官铺、清华洞、倚江铺、加买铺等驿站,最终抵达白崖驿,再向西行,经桥头哨,跨越雄伟的天马关桥,翻越昆弥岭(亦称定西岭),穿越赵州(凤仪镇),抵达龙尾城。

时至今日,古道的大部分路段已融入滇缅公路之中,唯有定西岭至弥渡县红岩镇西侧桥头哨、长约6至7公里的一段路,仍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如同历史的活化石般静静躺卧。令人欣慰的是,天马关桥以南至桥头哨以西的古道,虽然偶有坍塌之处,依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状态。因为谷底公路已通,致使古道行人渐稀,仅余牧羊人、采药者偶尔踏足。行走其间,古道被日益茂密的灌木丛所遮掩,加之山间腐土逐年累积,更显神秘。此段古道的恢复工作相对较易,这不禁让人憧憬,有朝一日它能重焕新生,成为历史的时空隧道,让世人再次踏上这片历史的沃土,让古道的故事在新的时代里续写传唱。

但山川不会忘记,人们的歌谣曾一次次温暖了古道的艰辛岁月。古道在地理上的连通,其实也连接着人们的心灵。《放羊调》的悠扬、《赶马调》的激昂、《送郎调》的深情、《绣荷包》的细腻、《弥渡山歌》的质朴、《十大姐》的欢快、《小河淌水》的柔情,以及彝族《过山调》的粗犷与“弥渡花灯”的绚丽曲调,音乐与情感的交响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中原的雅韵、塞外的粗犷、异国的风情汇聚于此,赋予了这条古道无尽的诗意与梦幻,使之成为一个谜一般引人入胜的存在,等待更多人去探索、去聆听。

诗篇也注解着古道曾经的俊美岁月。

清代文人杨霆在其《定西岭》中深情描绘:“惊看峻岭亘天来,云际危梯一线开。百战承平忘地险,何人敢说定边才。”而清代弥渡才女苏竹窗于《登楼望白崖定西岭诸山》中轻吟:“佳气莽天边,横来半壁天。晓昏不一态,今古常苍然。马背千盘路,林梢百丈泉。吟窗终日对,襟袖落云烟。”自唐代至民国,无数诗词佳句如同涓涓细流,沿古道之畔潺潺而下,白崖古道的壮丽与奇绝,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

白崖古道上,天马关与石门关并肩而立,共同构筑了关隘的雄浑气势。天马关桥,亦称乐善桥,以其独特的单孔半圆拱圈设计而为人熟知。此桥拱圈石巧妙纵联砌置,南北桥基稳固地扎根于岩石之上,拱圈顶厚实稳健,跨径约9米,桥面宽达3.7米,全长达11米。自河床至桥面高6.8米,整座桥梁以条石精心镶砌而成,古朴典雅,虽无繁复桥栏装饰,却给人以“一桥横跨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阔之感。

天马关桥的北面高耸岩壁处,石天马的形象隐约可辨,引人无限遐想。清代弥渡诗人时亮功曾行经此地留下“天马南来固此关,风尘驿路走青山”的佳句,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然而遗憾的是昔日“石门关”的石刻已被洪水泥沙所掩盖,只能从村中老者的口耳相传中得知昔日辉煌。

继续向西行约一公里处,位于定西岭古驿道之侧的“滴水崖”上矗立着一方珍贵的“林阁老大人去思碑”摩崖石刻。此石刻高达3.5米,碑文刻记着“大清道光戊申岁夏四月吉旦”“钦命云贵总督部堂林阁老大人去思碑”“弥川绅耆士民等同勒石”等题字。所有文字均以楷书阴刻而成,字迹清晰端庄大气,让人再次品读到古道的岁月深邃与历史厚重。

作为古道上南来北往的要冲,白崖古道与开南古道交会在桥头哨。唐朝以前,乃至更早时期,自滇西、滇西北等地前往昆明的旅人,必经桥头哨,转道白崖驿、加买铺、倚江铺、清华洞,直至云南驿。而想要前往蒙化、定边、开南的旅人,则需由桥头哨西行,沿弥渡西山脚蜿蜒前行。

在桥头哨蜿蜒的小路旁,几处院落静卧,青瓦覆盖,红土墙斑驳。它们仿佛是穿越时空的信使,低语着古道千年的沧桑。老屋的墙虽沉默不语,却以其特有的方式,讲述着过往的辉煌与落寞——我仿佛能穿越历史的时空,目睹蜀汉丞相诸葛亮轻摇羽扇,乘枣红马悠然离去的背影;西平侯沐英统率大军,英姿飒爽,从容行军的场景历历在目;明朝状元杨升庵,满怀疲惫与迷茫,于白崖道上留下“霖雨贯四时,阴晴不曾干”的千古绝唱;更有清朝云贵总督林则徐,英勇平叛,留下壮志凌云的身影;还有艺术家徐悲鸿,途经此地,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踏上前往印度与泰戈尔会晤的旅程。这一切,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时过境迁,现代化的交通道路如蜘蛛网般覆盖大地,人们无须再依赖马帮远行求生,茶马古道的喧嚣渐渐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然而,正是这份沉寂,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它不可磨灭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铭记,那不仅是一段过往的记忆,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们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更不敢遗忘这段辉煌而又艰辛的岁月!

在历史的洪流中,白子国如同海市蜃楼,在史学家们的探讨与争论中若隐若现,充满了神秘与未知。但那些由先辈以血汗与才情铸就的遗迹——白崖古道、天马关桥,以及缅怀先贤的摩崖石刻,至今仍静静地躺在白崖古道的怀抱中。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这条古道数千年的辉煌与沧桑。这份记忆,将永远镌刻在大地的脉络中。

  • 年味

  • 杞麓湖的幸福地理学

  • 报头

  • 在昆明看海

  • 白崖古道的历史时空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