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剧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有着近300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昆明市官渡区牛街庄有一座滇戏博物馆,它承载着滇剧的悠悠古韵与传承重任,一群民间滇剧人在此默默坚守,努力让这一古老剧种重焕生机。
牛街庄素有“滇剧窝子”的称号,已有200多年滇剧传承史。牛街庄滇戏博物馆便坐落于此,它不仅是云南唯一的民间滇戏博物馆,还拥有规模最大的民间滇戏团,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基地。
博物馆位于牛街三社大院,院内树木郁郁葱葱,古朴的屋檐在绿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宁静而庄重。每周日下午是滇戏博物馆固定讲解的时间,馆长张春丽和侄女张珂会向来访者讲述博物馆的历史。
这座博物馆由张春丽的父亲张勇创建。张勇生于滇剧世家,大爷爷张荣和二爷爷张坤是第一代滇戏艺人,舅舅张德恩是第二代。张勇自幼耳濡目染,年轻时便是小有名气的滇剧武生。始终热爱滇剧的张勇长期兼任牛街庄业余滇戏团领队,带队四处演出。
张勇的舅舅张德恩临终前嘱咐他“至少要让后辈知道我们家以前是唱戏的”。出于对亲人的承诺和对滇剧的热爱,2009年张勇将工厂和企业交由妻儿打理,自己出资50多万元,在牛街庄古戏台的基础上,筹建了牛街庄滇戏团的活动场地,搭建起戏台。2014年8月,牛街庄滇戏团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滇戏博物馆。
馆内珍藏着张勇数十年来四处搜罗的滇剧文物,涵盖明末清初以来的剧本曲谱、牛街庄老艺人的服装道具和演出照片等。在张勇等人的精心经营下,滇戏博物馆成为大众了解、亲近滇剧的重要窗口。常有相关学者来此考察调研滇剧文化与传承,戏曲演员也在此交流演出,戏迷和游客们更是纷至沓来,感受滇剧魅力。
如今,张勇已经77岁了,张春丽接过了传承滇剧的重任,成为博物馆的新馆长。张春丽自幼便跟着家人排练演出,对滇剧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师从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玉珍。
时代的变迁给滇剧传承带来了诸多挑战。张春丽认识到,现今娱乐方式丰富多样,人们的选择日益多元,而滇剧学习周期长且难度大,培养一名专业演员大概需要6年,演出收益却并不理想。在这样的现实下,吸引大众投身滇剧学习变得极为艰难。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张春丽仍然没有放弃。她和馆里邀请的专业老师,认真地将《杨门女将》《铡美案》《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传授给滇戏团的成员。同时,为了让滇剧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他们还积极排练新剧目。此外,张春丽还参与了“戏曲进校园”项目,将滇剧带进6所学校,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滇剧的种子,为滇剧的传承培养后备力量。
牛街庄滇戏团是博物馆传承滇剧的核心力量,现有成员60余人。他们主要由村子里热爱滇剧的戏迷和少部分退休的文艺工作者组成,平均年龄50岁,其中年轻人不到10人。由于博物馆没有收益,运营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补助、张春丽一家的贴补以及滇戏团成员的支持,所以戏团的演员们都没有工资。大家平时都需要依靠其他工作来维持生计,但只要戏团有演出任务,成员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参与排练和演出。
24岁的张珂是滇剧第五代传承人,她深知,想要让滇剧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就必须进行创新和突破。作为年轻一代,她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通过微信、小红书等平台宣传滇剧。她在这些平台上分享滇剧的精彩瞬间、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学习滇剧的心得和体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此外,张珂还尝试将滇剧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进行推广。她带着滇剧走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希望借助这个全国性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滇剧;她还与草莓音乐节的摇滚乐队合作,尝试将滇剧的传统唱腔与摇滚音乐的激情节奏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
张珂运营的滇戏博物馆小红书账号,以新一代的视角展现滇剧的魅力,许多年轻人看到她的分享后,纷纷来到线下观看演出、了解滇剧历史以及体验滇剧妆造。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师生也慕名而来,将滇戏博物馆作为研学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深入了解滇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
尽管有像张珂这样的年轻人为滇剧传承注入新活力,但滇剧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受众群体在逐渐缩小,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在舞台上表演的,大多是老演员,其中几位著名的滇剧演员都已经七十多岁,稍微年轻一点、观众熟悉的演员年龄也在50岁左右,而更年轻的演员则很少被关注。
为了吸引和留住年轻观众,张春丽一直在思考创新的方法。近期,来到滇戏博物馆参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然而很多人只是来拍照打卡,真正坐下来认真看完一出戏的人并不多。针对这一现象,博物馆想出了一些新办法。比如,开展有奖问答活动,在演出《八仙过海》时,观众只要在演出结束后说出每个上台角色分别对应哪位仙人,就可以获得奖品。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增加观众对滇剧的了解和兴趣,提高观众的参与度。
传承滇剧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张春丽有时也会感到疲惫和迷茫。她时常会想起父亲张勇,“爸爸生活很节俭,在小板桥买双皮鞋才舍得花五六十元,但每当剧团一出戏学完了要买行头演出,哪怕要花上万元,他也毫不犹豫地拿钱出来。”父亲对滇剧的热爱和无私奉献,深深地感染和鼓舞着张春丽。
现在,张春丽正教侄女张珂学一两场传承剧目,像《杨门女将》里穆桂英这一角色,她希望张珂能代替她在舞台上展现风采,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扮上戏装,唱几个精彩片段。张春丽坚信,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像滇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努力下能被年轻一代重新拾起,绽放出新光彩。
本报记者 吴沛钊
通讯员 张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