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先秦时期的“老有所为”

薛孟佳

编者按

肇始于先秦时期的养老礼制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孝悌思想流传至今,历久弥新,意义犹存。缕析先秦时期的养老措施,聚焦“老有所为”的发展脉络,据此追述我国早期养老礼制和思想的渊源与流变,对健全当今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先秦始,大量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养老礼仪制度和深厚的敬老文化。回溯历史,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到老有所安、老有所为,作为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有着传统优势和独到经验的老年人,不仅是养老制度的受益者,更在其中发挥着主动作为、锐意进取的积极作用,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力量,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深刻体现。

养老尚齿:“老有所为”的基础

尊老敬贤传统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礼记·祭义》云“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尚齿”即尊崇年长之人,郑玄注:“同爵尚齿,老者在上也。”又《礼记·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说明虞夏商周时期曾施行不同的养老礼仪,以上所记均体现了尊老敬老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根植于时人的思想意识中,成为社会共识。

在血缘因素和等级观念的交互影响下,先秦时期将尊老意涵内化于各类仪节之内,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养老礼制。《周礼》一书构建了以养老思想为核心的官联体系,如大司徒、大宰所司涉及养老事务,将年高德劭之臣纳入国家养老之范畴。小司徒区分贵贱老幼废疾等不同群体的身份类别,以便在后续采取针对性的救济举措;遗人掌管物资储备,用于抚恤年老之人;司门没收违禁之财物以赡养为国事而逝之人的父母子女。可见周代已辟有专门的养老物资渠道为老年人提供粮食、财物等基础保障。

除国家养老之外,还有社会救助的施行。“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孤、独、矜、寡者因无人赡养,国家会定期发放食物补给,确保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身体病残之人,在国家保障的基础上也会考虑到不同群体的特点以及所学所长之技能妥善安置。此外,民众之间也存在互助养老的方式,如在基层设立伍、什等组织,民众之间协作劳动,邻里之间患难相救,这种互助机制也能使年老之人得到一定程度的关照。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养老对象不仅是贵族贤臣,普通平民及鳏寡孤独者也会受到多方面的福利保障。从国家养老的制度设计和职官建制再到基层民众的自觉救济和守望相助,长期积淀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逐渐内化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传统,形成自上而下统筹规划、持之有效的良性机制。

乞言惇史:“老有所为”的典范

《礼记·内则》载:“凡养老,五帝宪,三王有乞言。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三王亦宪,既养老而后乞言,亦微其礼,皆有惇史。”所谓乞言,即君主向德高望重的耆老征询治政经验,而将耆老之言书于简册,即为惇史。

《尚书》被誉为“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凝结着深刻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价值。《西伯戡黎》记载贤臣祖伊因担忧殷商安危向纣王进言劝谏,《高宗肜日》讲述祖己训诫时王祖庚,劝其顺应天意,敬民修德。《逸周书·祭公》是穆王向祭公谋父的乞言,已是耄耋之年的祭公阐述治国理政经验。清华简中也不乏乞言之例,如《殷高宗问于三寿》中“三寿”指三位年老之人,记述殷高宗武丁与三位深谙世情的老者围绕君国子民等内容展开的对话,《郑文公问于太伯》记载太伯对郑文公的临终告诫,劝诫文公当效法先君、任用贤良。上述篇章都涉及国家宿老的讲话,兼具惇史性质。其中所反映的为政以德、选贤任能等思想内容进一步证实了先秦时期的养老乞言传统渊源有自。

另外,诸侯国中也有家臣室老。《国语·晋语》云:“訾祏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耇老,而后行之。”訾祏作为范宣子的家臣室老,其职责即以备顾问咨询,以佐家国治理。

除君王主动向国家耆老征询治政意见之外,耆老同样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如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先后平定“三监之乱”,剿灭殷商残余势力,分封诸侯,营建成周,制礼作乐,最后还政于成王,对稳定西周政治局势,巩固周王朝统治具有关键作用。

再如百里奚,直至七十岁时终于受到秦穆公赏识,《史记·秦本纪》载“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授之国政,号称五羖大夫”。百里奚入秦为官,向秦穆公讲述治国方略,并举荐好友蹇叔,二人此时虽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仍坚守初心,关心国事,在二人的辅佐下,秦穆公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征服戎狄,实力大增,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奠定了基础,百里奚和蹇叔也成为秦国重要的政治力量。

乞言作为尊老敬老政治文化环境下向国家宿老求教善言的行为,既有被动征询也有老者的主动作为,其嘉言懿行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能动作用,逐渐成为治国理政和修身养德的重要参考。

三老五更:“老有所为”的延伸

“三老五更”是先秦时期养老礼制的重要内容,《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三老五更”地位尊崇,是针对致仕而养于学校的老年官员。

《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庠、序,为学校之称,是兴教化、明人伦、正德行的关键场所,国老、庶老于不同学宫受养主要可以发挥三方面作用:其一,以便“三老五更”向后学晚辈传授治学之经验,为官之职事;其二,以备君王咨询治国理政之法;其三,以宣孝悌之道。君为民范,统治者对养老礼的高度重视具有典型的引领示范意义,此举既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又能在上行下效中发挥教化人心之功用。

先秦时期的养老礼制和思想经儒家进一步阐释,再到秦汉时期的赓续发展,作为一种制度实践和文明底色融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具有跨越地域和时代的普遍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见证。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 守护云南土司遗址 探寻土司历史遗韵

  • 报头

  • 先秦时期的“老有所为”

  • 沈豫与《皇清经解》改编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