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时,一台机器人乘着检修车快速穿梭在沪昆高铁沿途隧道中,闪光灯在黑夜频繁闪烁。这台机器人名为“隧道病害快速检测机器人”,可在疾驰中智能完成沿途所有隧道的检测工作。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形地貌极为复杂,山高谷深、沟壑与河流交错纵横。列车频繁高速通过隧道时会产生强烈震动,山体结构一旦发生改变,行车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传统隧道检修,需要登高车把检测人员托至高处,检测人员用肉眼观察隧道衬砌,一边拍照一边测量记录,走走停停,速度很慢。现在,只需要带着这机器人以正常时速开着检修车通过线路,就能完成隧道检修,而且准确率远超人工。”国铁昆明局昆明南工务段桥隧工郭胜靖介绍,隧道病害快速检测机器人既能精准记录病害的里程位置、面积、长宽及动态变化,又能迅速生成详细病害档案。维修天窗时间4小时内,一台机器人就能完成15座隧道共25公里的检查,病害发现与整治效率大幅提升。
除了隧道检测机器人,轨道变形分析系统也在默默守护旅客出行安全。该系统通过对海量动态检测数据的深度剖析,精准锁定道床路基病害等重点隐患。检修人员借助该系统,可精准识别线路异常变化点与晃车隐患,全方位提升高铁运行稳定性,确保旅客乘车平稳舒适。
晨曦初破,隧道检修工作完成,满载旅客的动车飞驰通过沪昆高铁隧道。铁路线上的科技装备通过精准检测、智能分析、及时预报,织起一张严密安全网,守护着每位旅客的出行之路。本报记者 罗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