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

突破,从0到1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走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恩村,青瓦白墙的傣式小楼被印度紫檀、木春菊等花团簇拥着,“云南大学试验站”的大红牌子醒目立在田间。

嫩绿的稻苗随风轻摆,与在田间忙碌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师生们的身影交织成一首生机盎然的春耕交响曲。

2022年,由胡凤益领衔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通过将长雄野生稻的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品种,实现了水稻“一次栽种,多次收割”,大幅度降低了水稻的耕作成本,彻底变革传统水稻“一种一收”种植模式,是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从0到1”的重大突破。该成果入选2022年度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榜单,成为当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全世界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这一创新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更在实践中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为农业强国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多年生稻团队研发的品种已在国内种植46.23万亩,并面向14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种植,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多年生稻创制及应用”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中国农业科技代表性成果,“在非洲推广多年生稻技术”入选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成果清单。此外,多年生稻研发技术还被纳入非盟农业技术推广框架,列入非盟种子和生物技术2024—2025计划,在非洲大陆推广大规模高产示范种植,为非洲农业现代化注入“中国科技力量”。

为给多年生稻团队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团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融合科学研究与农业实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1+4+1”育人模式和“一院多点”实践教学科研平台。除了在西双版纳州建立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外,还在全省的不同生态区设立了多年生稻试验站,构建了“一院多点”的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师生在不同试验点间轮换,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因地制宜调整多年生稻的种植技术,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农业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知农爱农的农业发展领军人才。

本报记者 陈怡希

  • 创新步伐 永不停歇

  • “追新”增动力 “逐绿”强优势

  • 报头

  • 突破,从0到1

  • 绿色能源 动能澎湃

  • 揭秘,生命之奇

  • 向绿而行 聚链成势

  • 聚焦,全链延伸

  • 循环有道 生态焕新

  • 园区先行 绿色转型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