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揭秘,生命之奇

2021年,昆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通过3D培养系统获得了世界上首个人—猴嵌合胚胎。这张人—猴嵌合胚胎图片被《Nature》《Cell》杂志选为当年最佳科学图片之一。图片里,小小的胚胎就像宇宙中的地球,焕发着神秘的色彩,等待着科研工作者们去深入探究。

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和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实验室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以人口健康为导向,开展了一系列以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为核心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复杂疾病机制与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早在国内开展灵长类生殖发育研究之初,实验室的科研团队便建立了猴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体系,建立了无创伤胚胎移植技术,为灵长类生殖发育研究奠定了可靠基础。2014年通过 CRISPR-Cas9技术培育出了首例基因修饰的恒河猴和食蟹猴,2015年首次证明了利用胚胎干细胞生成嵌合猴的可行性,2019年成功延长了猴的体外培养时间,2020年则成功延长了人类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时间,2021年借助体外胚胎培养系统培育出了首批人猴嵌合体。2023年开发了一种嵌入式三维培养系统,能够使食蟹猴受精后胚胎在体外培养长达25天。2024年在杜氏肌营养不良(DMD)猴模型中揭示了严重的细胞缺陷是DMD早期肌肉组织病变和再生异常的关键原因。

近年来,实验室聚焦灵长类生殖、发育与疾病,灵长类干细胞与组织器官再生,人类复杂疾病动物模型与生物治疗三个核心研究方向,在“灵长类胚胎发育”“灵长类复杂疾病动物模型创制与疾病机制”等方面产出了一系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今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又传来好消息——牛昱宇、张磊、季维智团队成功利用老龄猴重编程干细胞,高效构建了猴类囊胚,并进一步结合微流控技术,首次实现了工程化制备类囊胚胶囊。这一成果不仅改进并提升了猴类囊胚制备的方法和效率,还为其在再生医学领域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本报记者 陈怡希

  • 创新步伐 永不停歇

  • “追新”增动力 “逐绿”强优势

  • 报头

  • 突破,从0到1

  • 绿色能源 动能澎湃

  • 揭秘,生命之奇

  • 向绿而行 聚链成势

  • 聚焦,全链延伸

  • 循环有道 生态焕新

  • 园区先行 绿色转型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