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生态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理市织就“水下森林”生态网——

激活洱海生态自净密码

雨后初晴,洱源坝子沉浸在氤氲的水雾中。在洱源县右所镇西湖边,一筐筐人工繁育的苦草正被运送到湖滨。在滩地上接应的工人将它们按每捋6至10株梳理出来,在根部用细绳与定制的可分解小沙袋捆绑住,再由负责种植的工人划船运送到湖面,按固定间距进行抛投。

“用小沙袋捆住根部,苦草就能沉到湖底扎根存活。通过人工补种沉水植物,在水面下形成繁茂的‘水下森林’,对修复洱海主要入湖水源地西湖的水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丑庆川介绍,洱源西湖的试点工程将人工繁育的苦草作为先锋物种进行主要种植,目前已完成种植1.2万平方米,后期会辅以微齿眼子菜、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光叶眼子菜等沉水植物进行群落结构优化。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洱海高原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水生植物种苗繁育基地,一个个池塘里长满了新繁育的水生植物种苗,丑庆川边走边介绍沉水植物的名称和习性。“洱海的水生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沉水植物作为清水态水体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不仅能够减少沉积物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还能为浮游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控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丑庆川说。

多年来,科研人员持续对洱海水生植物类群进行跟踪监测,针对洱海湖区水生态系统退化、水生植被群落简单化、植被面积占比小等突出生态问题,制定实施洱海水生植物关键类群强化恢复工程,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构建水生植物种苗繁育基地。2022年起,每年3月至8月间,在洱海湖区内的适宜片区科学开展沉水植物人工补种,改善洱海近岸沉水植被群落结构,增强湖湾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自净能力,提升洱海近岸水环境质量。

洱海水生植物关键类群强化恢复工程是云南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一部分,该工程从水生植物关键类群恢复、鱼类结构优化调整、重要滤藻动物与土著鱼种恢复、外来物种防控、岸带植物群落结构优化等多种生物因素的调控入手,对湖泊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调控。其中,水生植物关键类群强化恢复总实施面积92.32万平方米,通过削减危害物种金鱼藻,对海菜花、苦草、黑藻、微齿眼子菜等洱海本土物种进行人工种植恢复,重构湖湾“水下森林”,促进该区水生态环境向“草型清水态”转变。

“去年,我们在东沙坪湾种植了40万平方米微齿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光叶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在海东、挖色、喜洲海舌等近岸水域种植了15万余平方米海菜花,起到了很好的水质净化效果。今年4月,我们将继续在洱海近岸适宜水域集中恢复种植海菜花37万平方米,并在适当区域搭配荇菜。待到8月花开满湖,白色的海菜花与黄色的荇菜花相互映衬,将成为洱海湖面上最美丽的风景。”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孙潇介绍。

本报记者 秦蒙琳 段苏航

  • 明珠焕新颜 碧水润春城

  • 保护优先 扩绿兴绿

  • 报头

  • 绿色答卷映照高山峡谷

  • 巡护脚步踏遍密林深处

  • 激活洱海生态自净密码

  • 共护一河清水向东流

  • 人象和谐铺展共生图景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