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党 建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楚雄州推动基层党建与就业工作的深度融合—

创新就业服务 铺就幸福底色

南华县福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供图

本报记者 段晓宇 郎晶晶 通讯员 董学瑞

聚焦

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党建+”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稳定就业,提升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

推广“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模式

武定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深入各村民小组开展劳动力就业排查,健全动态信息台账,通过“四级网格员就业先锋服务队”的建设,主动上门为农民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探索并推广“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模式,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猫街镇副镇长申翠玲说:“我们发展小葱种植产业、建立幸福里洗葱厂,通过企业提供务工岗位。同时发展武定壮鸡养殖,模式更加灵活,带动了很多群众参与。”“我们通过带养和寄养两种模式,发展壮鸡养殖。”臻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文介绍,在带养模式下,企业以每只6元的优惠价格提供鸡苗给农户,全程提供技术支持,签订回购协议,确保农户养殖无忧;寄养模式则由企业无偿提供鸡苗,负责饲料、防疫和技术指导,销售后支付农户每月每只1元的代养费。在臻骥农业的带动下,武定县目前有4355户农户参与养殖,公司“武定鸡”存笼量达18万只。

武定县建立起劳动力资源库、岗位需求资源库和招商项目资源库,对全县劳动力进行摸排,精准掌握未就业人员数量、原因和意愿,为促就业工作提供实时更新的数据支持,确保各项就业政策能够更为精准地对接到每个需要帮助的家庭。

该县搭建了县、乡镇、村三级立体服务网络。县级平台统筹资源,精准匹配企业岗位;乡镇平台聚焦本土需求;村级“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等平台则贴近民众,将就业服务延伸到每一个家庭。在推动就业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县内落地生根,建立“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目前,全县已储备85个招商项目,为群众提供了1800个就业岗位。

当地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开展项目,带动更多居民实现就地就业。盘活闲置资产建设一批“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招商引资引导企业将车间建到乡村,解决农村劳动力务工问题,提供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县里还着力对现有企业进行提质扩容,确保每一个劳动力都能参与到当地的产业发展中,为全县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截至目前,武定县已建成30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带动2168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党建引领,务工车间与当地企业的对接,形成了“车间建在村头、就业送到门口、增收落在手头”的良好局面。

盘活资源招“小商”育大户

初春时节,驱车前往南华县五街镇,绵延的山箐里种满了成片的白萝卜,家家户户门前的晾晒架上挂满了萝卜条,在高原的凉风中自然风干。

位于五街镇的南华县福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忙着将萝卜干泡发,加工成酱菜。这个占地3200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依托沪滇帮扶项目的五街镇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加工中心建设,去年8月引进四川饭扫光食品集团与党员罗万华创办的企业联合注资打造,一年可生产1200吨萝卜酱菜,在本地招收了70多名工人。

芹菜塘村民罗凤菊已经在工厂工作了半年。她说:“这里离家近,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还能照顾家里老人。”罗凤菊家还种植了5亩萝卜,去年底到今年卖出了3万元。

近年来,南华县依托彝绣、食用菌、萝卜种植等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与就业的良性互动,盘活现有资源招“小商”、育大户,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目前全县已培育35个务工车间、500余个创业工坊,带动3.5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产业引领就业的新局面。

位于龙川镇南秀社区的艺佳技能劳务服务公司是社区党总支盘活礼宴中心场地资源,从大姚县引进的小型企业,主要从事儿童服饰生产加工。公司现在固定用工50余人,高峰期时达150多人,让城郊接合部的社区群众就近就业。南秀社区南秀一组居民许云华说:“以前四处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务工,每个月固定收入3000元,日子还不错。”

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作为典型的就业帮扶车间,提供了低收入群体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机会,帮助150余名农村妇女实现稳定就业。钱思焕是一名下肢残疾人士,已在该加工厂稳定就业7年有余。她说:“车间给我提供的绣娘岗位真是太好了,既不需要重体力又能得到满意的收入。”

南华县还坚持组织引领带产业、党员示范带群众、企业搭台带民富的“三带”模式,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社区)干部,引导党员创办企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以党员的“头雁效应”、先锋作用示范带领群众就近务工就业。

除了产业引领外,南华县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劳务供需对接中的作用,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需求动态信息库,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搭建党群服务平台和“暖心驿站”,为新业态群体提供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广大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搭平台育品牌稳就业

“这些岗位都在元谋,工资待遇好、离家近,如果想去打工,可以打上面的电话,也可以到就业中心咨询我。”集市上,元谋县羊街镇就业中心工作人员正认真地向赶集的群众宣传着就业岗位。春节前后,该中心利用群众返乡高峰期,在集市和乡村的人员聚集时机,向返乡农民工精准推介就业岗位和相关政策。这一举措不仅帮助群众快速了解本地及周边的就业机会,还为脱贫户和监测户提供了省外务工岗位的详细信息,确保他们能够利用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增加收入。2024年,羊街镇通过这种“面对面”精准服务,帮助8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

近年来,元谋县创新打造“党建劳务之家”,建成“连心廊”“舒心亭”“爱心室”“暖心屋”等零工市场服务平台,不仅为求职者提供了一个信息对接、就业推荐的平台,也能帮忙解决零工在外务工时的休息、休闲和服务问题。截至目前,已为企业提供了超过2.5万次用工服务。

该县扎实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培育出“元谋菜农、果蔬工、种业工”等特色劳务品牌。这些品牌帮助8.5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年劳务收入高达13.9亿元。

为了增强就业稳定性,该县积极实施“政策直通车”制度,并通过“直补快办”模式,精准对接企业和求职者,确保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及时落到实处。通过对失业、社保、用工等信息的动态比对,县里精准识别需要帮助的群体,为133家企业发放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有效减轻企业的用工成本、稳定就业岗位。

该县通过党建促进人才培养与供给,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需要,实施“技能云南”行动,开展定向式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尤其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青年就业,县里为大批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该县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创业创新,为有创业意愿的群众提供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技能+创业”模式,开展多期创业培训,帮助群众提升创业能力。截至目前,该县已扶持201户创业实体,带动603人就业,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创业活力和就业质量。

压题图为武定农户在采收小葱。

  • 富宁县归朝镇“三步走”增动力激活力

  • 创新就业服务 铺就幸福底色

  • 报头

  • 滇中新区“三策联动”促基层共建

  • 祥云县“党建+绿色创新”强产业

  • 临翔区人民检察院五方面发力打造人民满意的边疆基层检察院

  • 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