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越是艰险越向前

——走进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地下765米处作业面

上午11时许,1号竖井工区生产副经理王长波从井底作业面返回生活区,准备吃午饭。1994年就开始从事铁路建设的他,2024年9月来到这个工区。“早上6点多就下井了,施工难度太大,要一寸一寸的扣,每天只能掘进2至3米左右。”王长波说,受施工条件的限制,他不仅要有序组织工人循环作业,还要跟其他作业面进行工序衔接。

位于高山峡谷之中的高黎贡山隧道1号斜井是国内最长斜井,也是高黎贡山隧道的重要辅助通道,位于线路右侧,按主副井设置,主斜井长3850米、副斜井长3870米。

“斜井开挖至600米处,开始进入顺层、偏压、高地应力段落,建设者们遭遇了施工以来最艰险、最难克服的隧道大变形。”高黎贡山隧道斜井工区工会主席邓勇俊清楚地记得,高地应力将支护钢架扭曲为“S”形、“Z”形,将已经成形的隧道挤压变小,将初期支护挤压开裂、掉块,使得壁岩侵入隧道1米多,导致隧道作业空间狭窄变形。

3月28日,记者在1号斜井施工作业现场看到,地下全是积水、淤泥,隧道顶上、侧面的岩石缝隙中有不断流出的涌水,有的已经形成水柱。

面对这一困境,技术人员通过调整隧道结构曲率、加强钢架型号、调整加密钢架间距,径向注浆,采取仰拱初支与拱墙钢架一次成环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终于恢复了掘进。

决胜高黎贡

为了加快高黎贡山隧道掘进进度,经相关专家现场技术论证,将隧道分为进口、1号斜井、1号竖井、2号竖井、出口5个工区同时施工。面对重重困难,建设者们意识到,要想攻克这些世界级难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2018年2月,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内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TBM)“彩云号”在高黎贡山隧道投入使用,其刀盘开挖直径达到9.03米,填补了国内自主研制9米以上大直径硬岩掘进机空白,是为适应复杂的地质环境量身打造的新型装备。

在高黎贡山隧道出口,施工单位在正洞及平行导洞两项工程,分别采用“彩云号”和“彩云1号”两台TBM组织施工。自开工以来,“彩云1号”克服了多种复杂地质,创造了平均月进尺119米、最高日进尺38米、月进尺620米的优异成绩。

“由于蚀变带及其他极端不良地质影响,自开始掘进以来,‘彩云号’和‘彩云1号’先后经历了42次卡机事件,同时现场多次出现较大突泥涌水险情,严重影响现场施工进度。”中铁隧道局大瑞铁路项目部出口工区土木总工曹耀祖回忆。

为解决卡机和涌水问题,经过院士和工程参建四方专家团队多次研判,项目最终采用了“人工钻爆双侧迂回导坑法施工+TBM步进”综合施工方案,以绕线施工的方式,逐步实现正线、平导隧道泄水降压和不良地质清除等目标。但在实际施工中,绕洞掘进多次受到不良地质阻挡,加之突泥涌水险情频发,项目只得在原有绕洞的基础上再增加3条绕洞,至今已形成“五绕七洞”的施工格局。

今年3月18日,在卡机2年7个月后,“彩云1号”TBM恢复掘进,标志着项目大规模高压富水蚀变带地层施工取得新突破。自此,项目正洞及平导TBM均已恢复掘进,项目双线推进施工,建设进一步提速。

打好攻坚战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施工单位、多个专业工种的密切配合。在逾10年的建设过程中,云桂铁路云南公司联合中铁隧道局构建了一个以专业技术骨干为主、各参建单位协同合作的紧密团队,携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施工现场,不同施工单位之间建立了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每天,各单位负责人都会召开现场调度会,通报施工进度,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在遇到重大技术难题时,他们会组织联合攻关小组,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如今,高黎贡山隧道共组建攻坚克难尖刀连、忠诚担当尖刀连、勇往直前尖刀连、敢打硬拼尖刀连、彩云先锋尖刀连等5支尖刀连队伍。他们以坚定的信念、满腔热情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坚持不懈为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2号竖井项目是高黎贡山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竖井垂直深度达640米,每日需面对高达1万余立方米的涌水量。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项目配备了10台功率高达1250千瓦的大功率、高扬程、大流量隧道专用合金泵进行排水作业。

“抽水施工过程中,隧道内高压富水花岗岩体地质会产生大量砂化淤泥,对合金泵造成严重的磨损,导致抽水机故障频发,极大地阻碍了工程的正常推进。”2号竖井工区经理周坤鹏介绍,面对技术难题,项目团队对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经验进行调研论证,引入一套泥沙净化设备,使其对砂化淤泥进行有效分离处理。

由技术骨干组成的勇往直前尖刀连攻克小组,充分结合现场实际,在短时间内完成设备安装、调试。设备启用后,以每小时300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有效解决砂化淤泥抽水难题,显著减轻抽水机磨损,大幅提升了排水效率。

砂化淤泥抽水难题的成功破解,不仅节约了成本,更为项目的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彰显了“尖刀连”在复杂地质隧道施工中强大的攻坚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记者采访结束时,1600余名隧道建设者仍然奋战和坚守在施工一线。回首高山峡谷中的隧道口,“地热高干劲更高,应力大决心更大”的标语格外醒目。隧道口不远处,火红的木棉花开得正旺,见证着隧道建设者们的炽热初心和无畏担当。

记者手记

在我国铁路最深竖井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记者跟随建设者们站乘罐笼深入地下765米的作业现场。瞬间,潮湿的热浪裹挟着机械轰鸣声扑面而来,温度计定格在34℃。井底车场,各种大型工程车有序穿行;作业面上,建设者们彼此协作。

记者在正洞、平导、主井、副井、转渣场、通风道等洞内穿行,短短一个多小时,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然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建设者们从不抱怨,也不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正如各工区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所说,“知难不畏难,越是艰险越向前!”

这些地心深处的追光者,用“闯”的勇气劈开绝境,用“创”的智慧点亮黑暗,用“干”的坚守熔铸丰碑。让我们向这些新时代的建设者们致敬。

  • 打造消费新场景 激活产业新动能

  • 报头

  • 锚定目标 主动作为

  • “旅居曲靖”文体旅商宣传推介走进上海

  • 《乡村振兴新图景:怒江的探索与实践》报告发布

  • 实干担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越是艰险越向前

  • 我省今年首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整体投产

  • 华能在西双版纳新能源投产装机容量达105万千瓦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