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
展现生动实践
在过往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中,记者用手中的笔,肩上的摄像机鼓舞士气,凝聚共识。如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已然开启,乡村治理领域有新任务、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国际传播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进一步强化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我们可以从3个维度发力,一是创新传播形式,搭建起集展示、交流与互动于一体的国际传播平台,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二是做好各类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建立丰富、多元的素材库,为国际传播提供充足的内容支撑;三是注重传播方式,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分享中国乡村发展的宝贵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故事,展现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就。
中国日报社秘书长曾庆锴——
提高内容质量
在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减贫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制度优势、农民权益的保障、农村制度的改革、农村的新经济发展等内容得到了外媒关注和肯定。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实报道的现象,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决批驳、回应失实信息;另一方面应增加高质量内容供给,将中国元素与具体故事结合。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传播技术与内容质量,逐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何祖坤——
合力搭台唱戏
国际传播如何“落地”,需要挖掘好故事,找到好朋友。怒江沙瓦村、马吉米村的脱贫样本就是我们的好故事,新闻人要践行“四力”,深入观察提炼总结,把怒江故事讲好。媒体不只是做国际传播,也要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媒体外交在中国外交的大战略、大背景下发挥媒体作用。在此基础上,想要“生根”,还需要好平台,借助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澜湄周边传播研究院等平台,好朋友们常在一起分享交流,有助于达成共识。此外,系统性设计同样重要,包括准确分析贫困原因、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倡导构建完整的减贫理论体系,以支持国际传播的有效实施。“三好”合力,有助于增强国际对中国发展的理解,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宋毅——
尝试多样传播
做好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要在立足主体、渠道、方式、内容这4个国际传播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融出去、请进来、查得到。实际工作中,需政府、媒体、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发掘影视、社交媒体、国际论坛等多样化的渠道,采用有温度的传播,用微传播讲述小人物的故事,“一路欢歌·一路情”中老铁路春节文化主题活动就是一个在移动的、互动的场域中国际传播的绝佳案例。数字化时代,要尝试数字媒体赋能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比如借助湄公河国家喜爱的中国影视剧、短剧、动漫等数字文化内容,以碎片化、年轻化方式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借助数字媒体实现信息聚合,让怒江脱贫故事实现全球可检索、能使用,供给全世界需要的人,让中国经验真正触达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禹建强——
触发世界共鸣
国际传播中“小而美”的内容,借助影像化的呈现,将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国际传播可以讲我们身边的故事、周边的故事、自己的故事、熟悉的故事,有真情才能更真实地触动受众。同时,要整合多方资源展开合作,传播真善美,引起世界共鸣。
新华社对外部国内室主任桂涛——
思考共同话题
都说怒江位于地球的褶皱,是中国最偏远的地方。怒江论坛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在这里探讨、思考世界关心的乡村、发展、生态、数字赋能等全世界面临的共性问题。国际传播中,我们讲述怒江真实的故事,为全球面临的普遍问题提供了解答思路和深刻洞察。
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副主编赵倩——
致力传播升级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丰裕,更是生活美学的觉醒。媒体报道也逐渐从用一篇报道还原一个场景,到需要去挖掘更细小的故事。应对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关键在于贴近真实,贴近实际,然后摒弃形式主义。我们可以创新报道形式,用更细小的切口,以小见大讲好乡村故事。可以使用微纪录片、交互设计及短视频等新型媒介手段,推动国际传播从单向援助到产业赋能的转变,实现传播方式升级。
南方周末编委、北京新闻中心主任曹海东——
用好经验成果
中国乡村发展成就斐然,其中数字减贫的成果备受国际媒体关注。在开展数字减贫的国际传播工作时,需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关注点,采用差异化的传播视角。面对发展中国家,它们渴望从中国的实践中汲取发展经验,实现自身的减贫与发展。因此,传播内容可围绕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展开。欧美国家更关注大国在全球减贫事业中承担的责任,所以传播内容应突出中国在数字减贫领域的大国担当,如分享中国在国际合作中推广数字减贫技术的经验与成果。
万博宣伟公关公司原中国区总裁,资深跨文化、创意传播顾问李蕾——
讲好本土故事
有效的国际传播就是要讲好本土故事。国际传播中,我们要秀真实、讲益处、用创意,要回归常识、常态、常理。一个个小人物的真实故事能够引起广泛共鸣,并有助于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要尝试寻找与国际受众的共通点,利用对比、对冲等方法增强吸引力,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本报记者 王欢 姚程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