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绿色普洱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制定标准提高竞争力

技术创新中心的工作室内,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检测。

全国咖啡产业发展领域唯一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自2024年10月21日在普洱市揭牌以来,积极推进“产、学、研、管”一体化建设,建成咖啡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技术创新综合体,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技术成果。

云南地处世界小粒咖啡种植黄金地带,是我国最大的咖啡产区,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8%以上。据昆明海关统计,2024年云南出口咖啡3.25万吨、同比增长358%。云南咖啡走俏国际市场,是机遇也是挑战。“咖啡不像茶叶,自古就已种植、有成熟的体系。咖啡是舶来品,我们能够种植和生产,却没有完整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作基础支撑。”普洱市检验检测院副院长姜东华说,如今,不少外国咖啡企业来到普洱收购咖啡豆,因为缺少自己的标准体系,咖农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只能参考国外的咖啡行业标准,但不同国家的咖啡品种、风味,以及消费者需求、市场行情等都是不同的,“跟着别人的标准走”导致缺少自主评价的权利,产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标准体系的建设,影响着产品质量的把控和市场竞争力,也关系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云南咖啡走出国门,为了将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咖啡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结合云南咖啡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与国际咖啡市场发展需求,按照“无标制标、缺标补标、有标提升”的原则,构建了咖啡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国内首个咖啡产品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普洱咖啡》,发布制定地方、团体标准23项,成功填补了国内咖啡领域标准的空白。同时,建立5种咖啡农残检测方法,完善咖啡检验检测体系,取得419项检验检测资质,并建成咖啡产业资源一张图、咖啡品质数据库、咖啡物联网平台、咖啡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构建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

有了标准作支撑,还要有“种子”和“人才”作引擎。技术创新中心针对咖啡良种选育进展缓慢、品种单一及退化问题,建成3个咖啡种质资源保存基地、2个咖啡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立体生态咖啡种植示范园、2个精品咖啡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一套咖啡立体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并示范推广。针对咖啡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方式单一的问题,研制和升级改造性能先进、绿色环保的咖啡加工设备,助推咖啡产业向精深加工化发展。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人社部门共同编制国内第一本咖啡师培训教材,建立咖啡系列职业技能岗位标准体系,助力共建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成功申办全国首个“咖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并建立“一站式”科技服务模式,累计为100余家咖啡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专业技术培训1000余人次,技术推广服务1万余人次。

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让咖啡有“身份证”;服务咖农、咖企、专业人才,为咖啡产业持续“造血”;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赋能,为普洱乃至云南的咖啡产业发展有了更大底气、创造了更多可能。

本报记者 高玥

  • 做大特色探索振兴路

  • 制定标准提高竞争力

  • 报头

  • 绿叶金豆书写新传奇

  • 在茶香深处酿一杯世界味道

  • 走稳产业融合之路

  • 普洱市在广州举办重点产业推介洽谈会

  • 培养人才创造新优势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