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嵘
我们要构建起全流程的监管机制,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未成年人隐私泄露、过度上网、不良信息接触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守护“数字童年”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互联网浪潮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数字设备正给未成年人的学习、社交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挑战。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缺乏判断力,通过设计诱骗性游戏、虚假问卷或植入恶意软件等手段,非法收集并利用他们的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短视频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疑似小学生、初中生的“网红”用户,发布性感舞蹈、性感变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视频,这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德,更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不良影响。
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是守护“数字童年”的关键所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表面的光鲜亮丽所吸引,却难以识破背后的陷阱与风险。因此,相关部门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家长也应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监督与引导,了解他们的网络使用情况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平台的监管责任不容忽视。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平台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与管理,让未成年人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然而,现实中许多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关闭按钮设置过于简单;AI审核系统对儿童软色情的识别准确率不足,大量违规视频凭借各种标签蒙混过关。这种技术性放纵,实则是平台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的刻意摇摆。对此,政府应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社会共治体系的建设同样关键。守护“数字童年”不仅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我们要构建起全流程的监管机制,从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到接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媒体可以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曝光和批评不良网络行为;公益组织可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公益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志愿者可以参与网络环境的监督与治理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