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观察与思考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绿色发展的价值与实践

杨慧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及对生态的破坏,引发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不仅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一定威胁。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低碳、循环和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应运而生。绿色发展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中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高度契合。作为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式,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和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绿色发展的价值体现

从产业价值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通过对清洁能源、碳捕捉技术以及能源效率提升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加工转化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还能激发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让生产过程变得更加清洁高效。同时,新质生产力还促进了绿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了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可推动实现经济、能源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社会价值来看,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绿色技术革新促使产业与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大众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绿色产品。这些绿色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消费产品健康安全的需求,还具备节能环保的优势,契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消费者的环保理念,激发了众多绿色消费需求,使绿色发展真正从理念层面转化为生产生活的实践方式。这种由生产力改进引起的供给与需求相互牵引的新型平衡,将发展质量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是要抓住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属性,持续优化生产过程,以实现绿色发展。首先,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优势能让生产过程更环保。通过应用智能生产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企业可以精准控制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更清洁的生产模式。同时,也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既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又降低使用成本,助力传统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减少化石燃料依赖和碳排放,构建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其次,数字化技术还能助力资源循环利用。借助智能管理平台,可实现生产生活废弃物的科学分类、回收和再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利用高空监测技术和传感器网络,能实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理措施。这种科技与环保结合的方式,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充分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双赢。

二是要做好绿色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其一,要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中长期绿色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引导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向环保领域流动。其二,要完善制度保障。建立覆盖生产消费全链条的法规标准体系。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能源消耗标准和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促使企业提升绿色生产水平。例如,建立碳排放限额制度,对高污染企业实施生产许可限制,对节能家电推行强制认证标识。其三,要强化经济激励。可综合运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降低绿色产业成本,对从事新能源开发、循环经济等领域的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对绿色技术研发项目提供专项补贴,对进行绿色消费的消费者给予购置税减免,以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三是要由政府牵头加快构建绿色供给体系。在市场层面,需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通过政府权威认证确保环保标准落地,增强市场对绿色产品的信任度。在服务设施上,相关部门要持续推进绿色服务基础设施升级,重点完善充电桩网络、智能回收系统等配套设施,提升服务的覆盖率和使用的便捷性。例如,当地交通部门可通过运用“数字+”和智能算法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对传统交通枢纽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满足有乘车计划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生产领域,当地政府也要加快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推动智能工厂与供应链协同发展,助力制造业绿色转型。而在生活服务方面,社区基层则需创新运用智能金融服务、沉浸式文旅体验以及智慧养老社区等模式,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民生服务品质。

四是要大力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加强绿色文化建设与教育。当地政府首先要搭建一个面向大众的绿色文化传播平台,借助主题展览、公益讲座以及社区服务等形式,系统性地向公众普及绿色发展的理念和知识,从而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与环保素养。同时,文艺部门也要构建起绿色文化创作与传播的良性机制,激励文艺工作者围绕绿色发展主题进行创作,努力推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影视和音乐作品。完善国民绿色教育体系也是重中之重,教育部门要将绿色教育全面融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将绿色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和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绿色践行者。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武昌工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在契合与实践结合研究”(项目编号:2024KY32)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科学内核与资源整合机制研究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研究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绿色发展的价值与实践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体育智慧课堂的打造

  • 坚持党建引领 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