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前沿观察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体育智慧课堂的打造

樊一婷

科技浪潮奔涌向前,人工智能如同一股革新暗流,悄然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校体育作为塑造学生身体与健全人格的关键一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与变革挑战。人工智能融入高校体育课堂,可打破时空局限,让学生收获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

资源梳理:构筑体育教学资源新矩阵。高校须以积极态度梳理并整合现有的智能教学资源,精心构建一个条理分明、内容充实的体育教学资源库。资源库所搜集的内容要触达各类体育项目,包括基础技能训练、复杂战术解析以及理论普及等层面。通过多途径采集优质视频,如职业运动员的动作示范、赛事中的经典片段详解等,让学生能直观感受顶级的运动魅力。智能教学涉及的软件和设备也要格外重视。例如,运动分析专业软件可精准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轨迹与动作细节,并通过数据揭示其能力差异,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智能训练辅助系统可结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及目标进行运算,生成专属训练计划,提升训练效率。高校还应深入联合体育科技企业,共同开发贴合自身体育教学需求的智能资源,使实现成果既能满足实际教学应用,又能紧跟科技前沿。

师资焕新:开启智慧教学课堂新征程。教师作为构建智慧课堂的重要主体,其智能教学能力对智慧课堂的成效有着深远影响。高校亟须将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升作为优化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及时开展多维度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帮助教师灵活掌握各类智能工具与平台,还要涵盖智能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应用逻辑,引导教师学会从海量学情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制定教学策略。培训还要细化在线教育平台的操作应用指导,包括作业分发、反馈跟踪、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策划及学生沟通等内容,这些深度学习资源能助力提升数字化教学的专业性。深入细致的培训可赋予教师驾驭前沿教学技术的能力,让他们将人工智能巧妙渗入体育课堂的各个场景,不断开阔教学思路。在项目型学习框架中,学生能借助具体任务操练多样化能力;小组协作式课堂提供了互相切磋的空间,在团队行进中收获集体精神的滋养;适配个体节奏的教学方式可兼顾不同需求,点亮全新潜能等。各类尝试可使学校在智慧教育轨道上逐步寻得契合学生切身受益的路径,实现教育实效的攀升。

环境营造:打造沉浸式体育教学新场域。智能化教学环境如同智慧课堂高效运行的“硬件地基”,高校有必要加大对体育教学设施智能化改造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在体育场馆广泛铺设智能传感器,实时搜集学生运动强度、心率变化以及卡路里消耗情况等数据,从而为开展教学提供必要支持;还应构建快速且稳定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确保在线教学资源传输流畅,智能教学设备运作不受影响等。规划专门的智慧体育教室是一个新方向。智慧教室内部要涵盖各式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使教学展示与互动变得更加高效直接。虚拟现实设备也要在引入范围之内,让足球赛场、滑行赛道的模拟得以有效展开。学生沉浸式置身其中,能够大大激发体育热情,带来更多维度与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评价多维:校准智慧课堂发展新坐标。在人工智能时代,打造多元化且贯穿全程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需对智慧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如互动状态、提问或回答的积极性等都应纳入考量,同时聚焦日常学习态度、训练专注度与求知的主动性。技能成绩不能只盯分数,更要考察学生的创新潜力,以及训练中技术渐进式的改良过程。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让体育学习数据的解析显得细腻且多元,课堂互动热度、作业质量、在线时长及学习效果等均需纳入体育学习评价框架。教师可基于学科专业与实际经验进行评价,给出对学习成果的专业解读;自我评价则映射了反思和总结的潜力;而同学间的互评更像是交流切磋场,学生既能吸取借鉴又能自我定位。这种多方评价机制交织融合,能确保学习评价无明显偏颇,既为学生调整和优化后续学习方式提供指导信号灯,也让教师明晰提升教学环节及整体质量的具体指向点,有助于促进整个体育教学向着更加高效均衡的状态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体育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从‘育体到育心’医学院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号:SGH24Y2857 )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科学内核与资源整合机制研究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研究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绿色发展的价值与实践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体育智慧课堂的打造

  • 坚持党建引领 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