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 物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流动的幕布与静止的电影院

杨峰的父亲曾是大理电影公司的员工,2000年前后,全国电影院开始改制,父亲承担起了剑川县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那时,乡村文化生活匮乏,农忙结束后,乡里乡亲围聚一起看电影成了日常。

杨峰七八岁时就骑着自行车跟随着父亲进村放电影。“那时真的太热闹了,买电影票要排队。如果买不到票,村民们会买站票,站在投影的白墙周围。如果遇到村民家杀猪,一定会打电话叫父亲来吃。无论父亲到哪个村庄,都会有热情淳朴的村民来帮忙抬放映机、拉幕布。”杨峰回忆,有一年,父亲去放映《黄飞鸿》,进门的通道都快被来看电影的村民挤满了。

从小耳濡目染,杨峰决定进入云南省电影学校学习,并于2000年毕业后投身流动电影放映行业。父亲离世后,杨峰开着一辆面包车走村入户放电影。甸南镇有16个村子,每个村子放1场电影,一个月就是16场。影片类型涵盖了爱国主义教育、农业科技推广、法治宣传等方面,既有经典老片,也有当下热映的新片。一般在放电影前,要先放音乐,随后就是一个简短的科教小短片。

过去,流动电影的胶片较为特殊,如何保存一直是杨峰头疼的问题。即使在学校学过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真正上手实践时,他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只能一边学着父亲的样子使用胶片,一边自己摸索研究。“胶片的摆放是有顺序的,如果放的位置不对,电影就没办法放映。”杨峰拿出自己收藏的老式放映机介绍。

从业以来,杨峰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雨中放映电影。“记得有一次,电影刚开始半小时,天空就开始下雨。为防止设备损坏,我只能暂停播放。可电影太精彩了,村民们都舍不得离开。”杨峰说,他刚要关闭机器,一位老人大声说:“不要关!”没办法,杨峰只能借了一把伞护住放映机,在雨中和村民们一起看完了那场电影。

“电影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向村民们传达政策法规,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杨峰表示。

2005年12月,在多方共同支持下,杨峰的红影电影院投入运营。每天清晨,杨峰和妻子会早早来到电影院。妻子打扫柜台,清洗爆米花机;杨峰则会来到电影院大门右侧的小黑板处,用颜色各异的粉笔写出今日的电影放映信息。直到今日,杨峰仍保留着手写海报的传统,也没有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售票。电影院还加入了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这决定了该电影院每月有固定的放映任务和补贴,加上观影收费,能勉强维持运营。

红影电影院内挂着一块红色宣传牌,上面贴着杨峰与一群学生的合照,写有红色电影进校园公益活动的细节。红影电影院还是剑川县中小学的公益电影基地,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有时,杨峰会奖励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一张电影票。看着孩子们为电影感动、嬉笑、疑惑的状态,杨峰找到了一种不同于对电影单纯热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他喜欢和观众一起看同一部电影的感觉。

新冠疫情期间是杨峰和红影电影院最难熬的时间,也是他最想放弃红影电影院的一段时间。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剑川县建起了现代化商场,带来了高端化、规模化的电影院。这些电影院的涌入,让红影电影院面临巨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现代化电影院的观影氛围,红影电影院逐渐不再受到居民的青睐。红影电影院面临的困难是设备老化、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杨峰通过降低票价、增加场次等方法,希望能吸引大家到红影电影院观影,但作用都微乎其微。好在妻子一直支持他,不论是经营红影电影院还是进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和思考,杨峰还是决定不放弃红影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中有一句台词——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杨峰说,看着空荡的影院座椅,他忽然明白,自己守的不只是胶片和数字的更迭,更是让电影成为“生活一部分”的执念,只要剑川县的孩子还想看电影,他就会一直放下去。

本报通讯员 冯婧 袁枫

  • 苍洱光影录

  • 报头

  • 终一生爱一事的老放映员

  • 流动的幕布与静止的电影院

  • 一段接力放映的“夫妻档”电影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