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幕布一亮,就得把片子放完,哪怕只有三两个观众,哪怕等到凌晨。”李玉华说,这是已故的丈夫茶应明告诉她的。电影散场后,她还要收好幕布和放映机,然后骑着她那辆蓝色的三轮摩托车回家,有时回到家已过零时。
弥渡县红岩镇有12个村委会,每月每村要放1场电影,一年144场。13年来,茶应明、李玉华夫妻俩共放映1872场电影,其中9年里,茶应明是放映员,李玉华陪着丈夫一起放映;后面的4年里,李玉华接替已故丈夫,成为红岩镇的放映员,一个人坚持继续放电影。这对“夫妻档”乡村电影放映员,在2024年第三季度被评为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我丈夫这辈子最痴迷电影,在他还是小伙子时,就在生产队‘跑片’放电影。我们1992年结婚,平时在家,他一早起来就播放起各种电影里的老歌,这些歌他都会唱。”李玉华说。
李玉华家中,仍存放着茶应明曾经使用过的老式胶片放映机和电影放映培训合格证。放映机是20世纪80年代茶应明在生产队放电影时使用的。曾经有一段时间,公社电影停止,夫妇俩不再放电影了,在当地做饲料生意,收入可观。
201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启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州告别电影胶片放映,进入数字电影放映时代。新成立的大理州星影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州各地招聘电影放映员,有人找到了茶应明,热爱电影的他决定继续从事喜爱的放映工作。
“当时放映员月工资是1500元,他为了放电影,特意买了新车来拉放映设备。”李玉华说,茶应明去世后,这辆车没有人再开,直到报废的时候,表盘的里程数仍然停留在1万多公里,这是他放映电影所跑的里程数。
在陪丈夫放映电影的过程中,李玉华学会了操作放映设备。“他去世前两个月仍然在坚持放电影。其实,他一开始是反对我继续放电影的,不让我学车,怕不安全。到后来又怕我这么多年放电影跑习惯了,晚上一个人不习惯,觉得有点事情做也好。到他病重的时候,我差不多已经能独立完成放映工作。”李玉华说。
放映电影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寒来暑往,路途辛劳。从前,通往许多村子的道路不好走,颠簸泥泞、耗时很长。近年来,路修好了,弥渡县还建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李玉华的放映路安全多了,有时候,她还会带上小孙子一起去放电影。
除了路途辛苦,电影放映员也是一个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的工作。茶应明、李玉华夫妇都与乡亲们有着多年交情,路熟、村子熟、人也熟,到村子里放电影时,村民都会搭把手同她一起搬运设备,村委会工作人员还会递上一瓶水。
“每个乡镇都有1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我们偶尔也会聚到一起聊聊天,能坚持放映这么多年的都是对电影比较热爱的,假如我们有谁上年纪了干不动了,也会推荐可以接替的人。”李玉华说,之前也有年轻小伙子加入放映员行列,真正到村里,总觉得人不熟,看到观众中途离场了,小年轻就觉得气馁。李玉华等老放映员碰见了,也会开导他们。“农忙时活计多、娃娃们第二天要上学、老人上了年纪熬不住,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心态要好,不要觉得尴尬。”李玉华说,有的片子时长两个多小时,放映员一个月要看12遍,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热爱的活儿。
放映电影,有遇冷的时候,就有热闹的时候,农村流动电影仍能给村民们,尤其是老人们带来慰藉。“老人们爱看以前的战争片和喜剧片,像《地道战》《举起手来》、周星驰的《功夫》、本土题材的《五朵金花》等,放《五朵金花》的时候,人来得最多。”李玉华说,还是有很多人怀念过去的电影,观众多的时候我就很高兴,感到很有成就感、有存在感。
本报记者 吴沛钊 段苏航
通讯员 张钰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