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圣男
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转变不仅重新定义了财经领域的各个方面,也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财经教育作为培养未来财经领域专才的重要阵地,其角色愈发重要。面对数智时代的新范式、新场景与新方法,高校会计专业必须适应新形势,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以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针对会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建设、学科生态构建、科教产教融合、数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制度体系建设为抓手,健全人才培养改革新理念。建立健全相应制度体系是高校会计专业进行内部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满足师生发展需求的重要基础。数智时代,面对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的新要求,各高校要在充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重要任务,加强对制度体系的系统构建,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而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打下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加强会计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首先,高校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会计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根据中央的相关精神,及时对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方案进行合理调整,以提升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及道德品德,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其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以促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目标,根据各校会计专业的不同发展情况,对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差异化设计与改进,在学院和学校建立两级协同培养模式,共同推进数智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优化。
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引领,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推动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创新。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各高校要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条件和特色,以相关经济学学科为核心,致力于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积极推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类型之间的多样化和深度融合。首先,校方要积极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会计学科与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新兴学科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融合,也要加强对互联网经济学、金融科技等交叉二级学科的建设,同时撤销和重组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课程。其次,高校要紧跟学科前沿。积极拓展交叉学科的范围与边界,形成线上线下同步、校内校外结合的会计学科新模式,加强会计学科与统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进行交叉学科的学术科研项目,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在会计专业领域进行跨地区、跨学科、跨院校的多元合作研究。再次,校方要建设联合研究中心。与理工类院校签订合作项目,共同推进“会计+数据科学”学科模式的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跨学科、跨院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也可与外语类院校合作,积极开设“会计学+外语”的联合学位项目,充分运用不同院校的学科资源,探索经管类学科与一流人才培养的新型路径和模式,为会计专业学子提供更为多元的学习机会以及更为广阔的路径选择与发展空间。
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产教科教深度融合。数智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科领域逐渐超越传统的学科边界,其专业范围也逐渐涵盖金融、经济、法律等多个行业,这对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高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协同育人体系建设。首先,高校要强化“协同育人,注重实效”的理念。要将协同育人的目标和理念纳入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之中,通过开展学术项目、实践创新、赛事奖励等多种方式和形式,对会计专业的学科体系进行系统化组织设计与制度安排。其次,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的运用。将校园内的实践训练与行业需求相结合,通过“人工智能+MPAcc”的项目模式,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分析。再次,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各高校要立足于自身会计学专业的学科优势,加强与企业行业的交流互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建立产学研教育基地,运用“以项目带学生”的实践模式,针对当前学术研究当中的前沿问题以及产业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复合型、跨学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加强学术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行业的良好发展及政府的科学决策。这些措施可共同推动会计专业教育向更加实用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满足数智时代背景下行业产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
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教育变革正当其时。面对智能财务转型与数字经济崛起的时代命题,高校会计教育改革亟须在守正创新中开辟育人新境界。唯有将制度牵引力、学科融合力、产业驱动力凝练为育人合力,方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宏阔征程中培育出精通数字技术、深谙商业逻辑、引领产业变革的新时代卓越会计人才,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强劲的财智动能。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文系西安市2024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市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经验性研究”(项目编号:24ZL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