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嵘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与城乡互动深化,乡村旅游从单纯的“农家乐”模式向文化体验、艺术共创的深度转型。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州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佛山顺德区大墩村等艺术村落,更是成为了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展现了“艺术乡建”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创新模式,强调的是将现代艺术理念引入乡村,通过艺术创作、公共艺术项目等形式,重塑乡村的物质空间和文化场景,激活乡村的文化生命力。将“艺术乡建”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艺术乡建”提供了市场需求和经济支持。随着游客对高品质、个性化旅游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乡村要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提升。“艺术乡建”通过引入现代艺术理念,丰富乡村的消费场景,更能满足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
另一方面,“艺术乡建”通过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体验深度。艺术项目的引入和公共艺术装置的设置,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这些艺术元素与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在云南,“艺术乡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各民族的特色文化、节庆习俗、建筑风貌等是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且已有成功案例。比如,大理双廊的艺术小镇建设,通过引入艺术工作室、画廊、设计酒店等,将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打造成了国内外知名的艺术旅游目的地。丽江、腾冲等地也通过吸引艺术家驻留创作、设立公共艺术装置、举办乡村艺术节等方式,成功地将当地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和旅游者。
更重要的是,“艺术乡建”还激发了乡村内部的文化自信与自我发展能力。许多村民们开始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他们或是成为艺术作品的模特,或是参与到乡村环境的维护中;更有不少人通过学习艺术知识,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艺术乡建”为云南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但在推进“艺术乡建”的过程中,也应平衡好各方面挑战,如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在推进相关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引入艺术项目的同时,注重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推动“艺术乡建”可持续发展。
当艺术与乡村相遇,不仅能唤醒久远的乡土记忆,还能激发乡村的创新发展活力。未来,应继续深化“艺术乡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让更多乡村在艺术与文化的滋养下,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