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纬25度的昆明迎来蓝花楹盛花期,位于北纬21度的沙特阿拉伯山城艾卜哈同步进入紫色季。这对跨越约5000公里的“蓝花楹CP”以花为媒,为2025年中沙文化年带来初夏的浪漫。
5月初,昆明的蓝花楹迎来盛放期。教场中路被蓝紫色花簇密密包裹,花瓣簌簌飘落,将路面染成梦幻的紫色地毯,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作为外来树种,蓝花楹与昆明的缘分始于1984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首次从非洲阿尔及利亚引种,历经近40年培育,这些“异乡客”逐渐成为昆明的“招牌花”。截至2024年,全市蓝花楹种植量已超过2万株,教场中路、盘龙江畔等地多条标志性的“紫色长廊”成为春城五月最动人的城市符号。
2019年,首届昆明蓝花楹文化旅游季在教场中路启幕,将赏花体验与文创市集、非遗展演等活动结合,开启“赏花+文旅”融合模式。截至2025年,这一品牌活动已连续举办七届,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零售、住宿等消费突破2亿元,成为昆明“赏花经济”的亮眼名片。
在沙特西南部的阿西尔省首府艾卜哈,蓝花楹近年来被大规模种植,成为这座山城的代表性植物。作为沙特地势最高的城市之一,艾卜哈坐落在海拔2270米的山区,年均气温18摄氏度,年降水量较沙特其他地区更为丰沛,温和多雨的气候为蓝花楹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为响应“绿色沙特”倡议,阿西尔省政府在艾卜哈增种了2.5万棵蓝花楹树,将其作为城市街道的主要景观植物。
艾卜哈艺术街是蓝花楹景观与城市文化结合的典范。街道两旁遍植蓝花楹,与彩色壁画、地标雕塑、悬挂雨伞等艺术装置交相辉映,夜晚灯火亮起时,更营造出浪漫静谧的氛围。沿街分布的艺术画廊、咖啡馆与餐馆,让这里成为市民与游客漫步、休憩、感受艺术气息的打卡地。
昆明与艾卜哈这两座跨越山海的城市,因相近的纬度、相似的高海拔地理环境,与蓝花楹结下不解之缘。当紫色花雨分别飘落滇池之畔与苏达山间,一场以花为媒的文旅对话正悄然书写中沙人文交流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