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食用菌撑起大产业

连日来,双柏县法脿镇人工菌种植产业园内弥漫着阵阵菌香。大棚里,一簇簇圆润饱满的赤松茸破土而出,洁白的香菌层层叠叠。工人们穿梭在菌棚间手指翻飞,一筐筐鲜嫩的食用菌被快速采收。

近年来,赤松茸、香菌凭借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赢得了市场青睐。2024年,法脿镇争取650万元沪滇协作资金,全力推进人工菌种植产业园区示范项目建设。从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加工到食用菌种植、产品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为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种植基地创新采用“统一制棒+统一养菌+基地、农户分散种植+统一收购分销”的发展模式,与农户签订按市给价、保底收购的种植协议,降低农户种植风险,让农户安心种植、放心增收。预计这一模式将带动300余户农户种植500亩人工菌。

目前,园区已建成7座大棚,其中6座用于香菌种植,日产量500公斤,市场售价每公斤20至26元;1座用于赤松茸种植,每日采摘量达100公斤,每公斤售价20至24元。

“人工菌种植基地建成后,不仅实实在在增加了群众收入,还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持续造血的能力,往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者柯哨村党总支书记高兴地说。

在法脿社区,村民们也对“家门口”的产业赞不绝口。“以前农闲时无事可做,现在可以到菌棚打工,一个月能多挣好几千块钱。”一位正在采摘香菌的村民笑着说。

基地除了吸纳村民就业,还盘活了土地资源,租赁农户土地建设采摘基地,收购农户锯末、秸秆等作为菌棒原料,进一步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基地长期吸纳10余名村民稳定务工,在挂棒期和采摘期,日均用工量可达60余人次,年用工支出约60万元;租赁农户土地15亩,租金按每年10%递增,预计10年期内租赁收入近20万元;基地每年预计消耗秸秆1000吨,增加农户收入近40万元。同时,基地建成后,资产划分至村委会,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26万元。

围绕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当地将一方面加大食用菌保健功能的研发力度,建设食用菌加工食品、调味品、保健品等高端产品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依托“山货街”“火把街”等集市旅游资源,开发农耕采摘体验项目,推出特色农产品,提升食用菌品牌附加值。

本报记者 段晓宇 通讯员 包瑜

  • 胡椒果飘香产业路

  • 西蓝花热销东南亚

  • 春蚕共育增收有方

  • “油菜经济”成链增效

  • 鲜食玉米大有可为

  • 报头

  • 农业增效益 农民增收入

  • 食用菌撑起大产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