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生态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昆明木水花野生菌市场内,头水菌已陆续上市,云南一年一度的吃菌季就此拉开帷幕。

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雨热同季、腐殖质深厚,孕育了1021种野生菌,其中可食用品种达530种,松茸、牛肝菌等珍稀品种享誉全国。每年7至10月是南华县野生菌丰收的季节,农户们踏着晨露进山,小心翼翼地采摘松茸等野生菌,再通过畅通的物流将它们送往全国各地的餐桌。

然而,早年间,每逢采摘季,村民们常常上山“哄抢”,无序的采摘行为使得这片“菌山”陷入生态危机,山林的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菌的品种和数量也日益减少。“松茸等野生菌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它们再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南华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阳加荣说。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退化问题,南华县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保育促繁”创新之路。“我们把全县200余万亩林地纳入封山育菌管理体系,安排护林员定期巡逻守护,同时通过村规民约明确‘七不准’原则,禁止毁林开垦、挖土采石、砍树割草等破坏生态的行为。”阳加荣介绍,通过实施保育促繁、规范采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食用野生菌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也大幅增加。2024年,该县松茸亩产从5公斤增至15公斤,全县野生菌自然产量增长超过30%,年综合产值超过76亿元。

从过去“靠山吃山”的粗放模式转变为如今“养山富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践充分证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南华县推行的“菌山承包制”,既避免了掠夺式采摘,又通过规范采摘实现村民稳定增收。

“餐桌上的每一口鲜美,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珍贵馈赠。”当云南野生菌成为食客口中的美谈,舌尖上跳动的不仅仅是独特的风味,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王璐瑶

  • 将“高颜值”变为“高价值”

  •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 报头

  •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 合力呵护“生命密码”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