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的云雾中,一株株水青树幼苗正破土而出;南捧河的热带雨林里,新生的绿孔雀雏鸟第一次展开稚嫩的羽翼;星云湖的浅滩处,土著鱼群正在水草间产下希望的卵……从高山森林到河谷雨林,从高原湖泊到湿地浅滩,云南用科学、坚持与智慧,守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青树曾因种群数量稀少、林下天然更新困难,2016年被科考队在昌宁天堂山原始森林首次发现后,便入列《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4年10月,省级拯救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创新采用“科研机构+基层管护所+国有林场”的协同模式,即科研机构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基层管护所负责日常的监测与保护、国有林场则提供适宜的繁育场地,三方携手构建起从种质资源调查、人工繁育到野外回归的全链条保护体系。经过不懈努力,在今年2月成功完成30平方米撒播和2万株扦插,这一成果相当于过去5年自然繁育量的10倍。
在今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珍贵树种良种推荐目录(2025年)》中,我省有28个良种纳入该目录、占比11.86%,是全国占比最高的省份。
临沧市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同样传来了令人激动的消息。红外相机记录下了一段多只雏孔雀跟随成年个体活动的珍贵影像,画面中的“主人公”正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这已是2021年以来第四次监测记录到绿孔雀种群繁殖行为,标志着针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为我省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成果的有力见证。
星云湖的土著鱼群也在生态保护中迎来了新的生机。每到产卵期,土著鱼纷纷洄游至浅滩,在水草间产下鱼卵。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活动,实则是整个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
当水青树抽芽、绿孔雀开屏、土著鱼洄游……云南正以实际行动,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
本报记者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