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遗产地
“谁能想到,世界遗产离我们只有一碗米线的距离?”印度尼西亚推介会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副主编周凌祎与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故事抓住了大家的耳朵和眼睛。
2008年春节,周凌祎去元阳拍摄梯田日出,凌晨4时摸黑出门,却发现早已有几十架相机守候。彼时,从昆明到元阳县需要7个多小时车程,周凌祎说,哈尼梯田对人们而言,是照片里的绝美风景,也是长途跋涉的颠簸。
转折藏在一碗红米线里。近年来,云南人爱吃的米线中多了一种用元阳梯田红米制成的红米线。这片已有千年历史的梯田曾是中国古代贡米产地,产出的红米富含营养,口感独特。周凌祎说:“每次吃红米线,我都感到幸福——它让世界遗产变得触手可及。”
随着高铁贯通,人们与元阳梯田的距离更近了。后来,周凌祎因工作频繁造访梯田,她发现梯田的永恒生命力源于哈尼族人民与自然的“共生之舞”——山顶森林蓄水,村寨废水发酵成肥料,鸭群除草,鱼粪肥田,形成零废弃的生态循环。“这片土地让文化遗产‘活’得如此具体。”周凌祎感叹。
如今,随着交通便利化与旅游业发展,元阳红米制作成的红米线等特色产品跃入更广阔的消费市场,而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也为当代生态农业提供了活态范本。“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历史,它可以活在餐桌上。”周凌祎说。
本报记者 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