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治治“照葫芦画瓢”依赖症

王济川

工作中,个别地方和部门在制订工作要点、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时,或层层照搬照抄,或稍作修改就转发。这种“照葫芦画瓢”制订文件不仅不利于工作推进,反而容易成为改革发展的“拦路虎”。

政策落地不是复印机,生搬硬套只会水土不服。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村情民意各有不同,就像北方的小麦不适合套种南方的水稻,山区的发展路径难以复制平原的成功模式。政策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若只是机械地当传声筒、中转站,只会让好政策在空转中失去温度,在照搬中偏离靶心。

“照葫芦画瓢”的病灶,在于懒政思维与本领恐慌的双重作祟。一些干部把不出错当作护身符,认为照搬上级文件最保险,不用担责、不用动脑,看似合规实则失责;有的则是缺乏深入基层的主动性,对实际情况两眼一抹黑,除了抄文件拿不出务实管用的办法。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会形成“破窗效应”,助长“躺平式”“复制式”工作的不良风气,严重消解基层治理的创造力与执行力。

破除“照葫芦画瓢”依赖症,党员干部要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开展深入调研,用“解剖麻雀”的功夫摸清基层痛点、需求。政策制订前,多听听田间地头的“牢骚话”,让需求清单成为文件起草的指南针;方案论证时,多问问村口巷尾的“土专家”,让群众智慧转化为制度设计的金点子;政策落地后,多看看百姓脸上的“晴雨表”,让民生实效成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要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让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新路的干部挺直腰杆,让“照葫芦画瓢”的懒散干部没有市场。

同时,要加强干部培训,提升政策理解与执行能力,使其能够精准把握上级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唯有把上级精神与基层实际拧成一股绳,把政策文件与群众需求拼成一张图,才能让好政策真正扎根大地、惠及民生。

  • 报头

  • 以旧换新激活消费新动能

  • 治治“照葫芦画瓢”依赖症

  • 将网红流量转化为发展动力

  • 善用AI智能巡考系统

  • 下期介绍

  • 全国文明城市是怎样创成的

  • 儿童票价优惠不能缩水

  • 微看点

  • 立法保护历史地名大有必要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