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国文明家庭李娜倮家庭——

用“小家”托举“大家”

李娜倮(右二)一家。 供图

李娜倮是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哈尼族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的一个普通村民。拉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她的父亲——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拉祜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李石开的影响下,李娜倮自小喜爱歌舞,13岁学会吉他弹唱,16岁开启了歌曲创作之路。

“我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组织村民们一起唱歌跳舞。”李娜倮回忆,在那时,音乐是大家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表达情感的手段。随着时间推移,李娜倮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创作了《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30余首佳作,获得广泛好评。在她的人生轨迹中,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家乡的建设一直都是交叉共行的两条轨道。

2005年,李娜倮加入雅厄艺术团,在她的带动下,村里有100多人学会了吉他弹唱,并开始登上舞台表演。从小山村走到县城、走到市区、走到北京,表演机会越来越多。李娜倮受到启发,尝试带领村民们通过才艺致富。2013年,李娜倮牵头成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全村102户村民成为公司员工,一起参加节庆活动、节目录制等,收入进行分红。至今共完成就地演出1091场次,接待游客19.6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538.06万元,综合收入1183.41万元。

此外,她还成立了锦绣普洱大师工作室和“天才妈妈”工坊,教授村中妇女织锦,帮助她们接订单、销售织锦产品,传承拉祜族服饰文化的同时带动困境妇女改善生活;将党的政策、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等内容编入“双语”歌舞节目,将晦涩的政策法规转化为拉祜族歌舞,让党的声音在乡村中广泛传播;带领村民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制作,成立达保娜倮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销售茶叶、蜂蜜等生态产品;带领村民新建了70亩园艺蔬果博览园,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李娜倮的小家庭生活越来越幸福,老达保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今年,李娜倮入选2025年“最美巾帼奋斗者”。每每谈到获得的这份荣誉,李娜倮总会表示自己做的一切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平时村子里的事情很多,我也常常需要外出参观学习、开会,家人就会帮忙处理家中和村里的事务。”李娜倮说,无论是开办演艺公司还是设立织锦工作室,家里人都一直无条件支持自己。“我们全家都很团结,大家都会参与到演艺公司的表演里。也会一起到外地演出、参加节目,宣传我们拉祜族的文化。”家人是李娜倮最坚强的后盾,为她创造安心休息的地方,也是她最强的助手,在她忙碌的工作中提供有力的帮助。

家人的陪伴和支持让李娜倮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家乡建设和拉祜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她的认真和坚持反过来也影响着家人。她的女儿张麻利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选择回家和妈妈一起建设家乡。“她会带着村民们一起排练节目,安排演出日程,也会去村完小担任‘双语’教师。”提起女儿,李娜倮自豪满满,乖巧懂事的女儿不仅继承了她的音乐天赋,也接下了她传承传播民族文化、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接力棒。李娜倮的父亲李石开依然走在传播芦笙舞的路上,过去,山高路远,他便和村民们在小小的山村舞蹈,如今,芦笙在全国各地吹响,芦笙舞也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这个小小的家庭,有着对拉祜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也有着将村民看作家人、将老达保当作大家庭的意识,这种家风和家庭美德在和村民的交往、互助中潜移默化影响着更多家庭。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李娜倮家庭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称号,这是对李娜倮一家优良家风的赞许,也是对他们无私奉献,以“小家”托举“大家”,带领全村共同致富的肯定。“未来,我会和家人一起,不断创造、创新,带着老百姓共同发展,让我们的拉祜族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高玥 胡梅君

  • 培育业态引才“筑巢”

  • 文旅融合发展提速

  • 烟雨别样美 古韵迎客来

  • 用“小家”托举“大家”

  • 报头

  • 红塔区民营企业逾两万户

  • 盘活资产小区焕新

  • 天保口岸首批冷冻榴莲果肉顺利通关

  • 丘北县首个流动党工委在浙江嘉兴揭牌

  • 师宗县筑牢城市防洪排涝网

  • 花彩美术馆在丽江开馆

  • 网络微短剧《一眼千年》在昌宁开机

  • 德宏供电局驰援怒江守护家园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