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诗意的礼物 千年情谊诉笔尖

6月骄阳似火,缅甸《北极星》周刊总编辑吴温丁正忙着为庆祝中缅建交75周年筹备一本诗集——《缅中外交75周年:友谊历程的记载》。

翻开书页,一首诗歌映入眼帘:“缅中两国的先辈们,种下胞波友谊的种子,穿越两千余年的岁月长河,我们是亲密无间的好邻居、真朋友。建交已有七十五载……”字里行间,皆是胞波深情。

缅甸7.9级强震发生后,云南国传中心澜湄国传缅语编辑部收到了这位缅甸朋友发来的一幅海报:中缅国旗并肩高悬,下方是两国救援队员合力抬送伤员的画面,配文简洁却饱含力量——地震让大地撼动,但我们的团结不可撼动。这幅海报,连同他“亲如骨肉,中缅同心”的诗句,一同被收录进诗集中。

诗歌如同时光的渡口,记录着心心相印的情谊。

中缅两国的友好交往始于汉代,盛唐长安曾见证缅甸骠国王子率乐工来访,诗人白居易写下《骠国乐》,记录不远万里、献乐通好的盛况。1957年,陈毅副总理陪同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写下《赠缅甸友人》。时至今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等描绘中缅友谊的诗行,仍在中缅各界广为流传。

如今,在中缅边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姐告小学里,一张张稚嫩的面庞,依然用诗歌传递着这份情谊。

在这所距离缅甸木姐市仅百米的“国门小学”,用中缅双语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宣传栏里印着《赠缅甸友人》。校长杨恩凤介绍,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500人,其中缅籍学生180余人。“分班时,不分民族、不论国籍,同享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等政策。”这些年来,学校已有10名缅籍学生进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中国高等学府深造,毕业后在中缅多领域贡献力量。

儿童节前夕,学校中缅两国的学生们正为节日排练诗歌朗诵节目。稚嫩的童声念着动人的词句:“共饮一江水的人们啊……我们是胞波情谊的见证者,我们是正在发芽的双语诗……”

本报记者 舒文

  • 历史的礼物 畹町中缅友好纪念馆见证友谊

  • ​合作的礼物 在田野上种希望

  • 报头

  • 暖暖的礼物75年胞波情深

  • ​未来的礼物 国门学校追梦忙

  • ​希望的礼物 云南救援队九天八夜驰援

  • ​诗意的礼物 千年情谊诉笔尖

  • 金色的礼物 缅甸球员中国赛场摘金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