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外语专业课堂教学路径研究

刘宁晖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外语专业人才在国际事务、文化传播、经济合作等领域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同时,在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学生受到各种思潮影响,高校外语专业不仅需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还需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念塑造。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对多元文化冲击,高校外语专业教育需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坚定文化自信,培养语言功底扎实、家国情怀深厚、国际视野开阔的新时代高素质外语人才。

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取向与国家形象和文化传播效果息息相关,通过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外语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二是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建设强调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红色文化内涵、探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等,使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需要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具有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课程思政通过融入文化对比、开展价值观引导等,可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外语专业课堂教学路径

深挖外语教材,融入思政元素。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物质载体。高校外语教师需要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提高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材的系统性、深入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内涵。外语教材词汇丰富,许多词汇不仅包含自身含义,还拥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教师在讲解外语词汇时,不仅要为学生解释其基本语义和用法,还应组织学生探索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讲解“孔子”词汇时,可以介绍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核心内容等,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开展外语教学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深度剖析教材中的思想价值观念。教材往往承载着作者的观点想法,体现着作者的价值取向,教师要深入剖析文章,找出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教师在讲解外语文学作品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体现的人性观点,同时对比中国相关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翻译实践教学,培育家国情怀。推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外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翻译技巧,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内涵,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承担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与责任。针对当前高校外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重技巧、轻价值等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精心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文本。在开展翻译实践教学时,要选取体现中国在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发展成就的文本,包括中华典籍作品、传统艺术展示、红色文化经典、时事政治文献等。例如,鼓励学生翻译《史记》《诗经》等经典著作,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和热爱。组织学生翻译脱贫攻坚成就、科技创新成果等当代中国故事,展现新时代国家发展成果,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二是设计中外文化对比翻译专题。为学生布置中外文化对比翻译任务,让学生在对比翻译中了解中外节日习俗的不同和家庭观念的差异,引导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是拓展课外实践,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文化交流活动,并承担翻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增强翻译技巧与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讲解和翻译技能训练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即教师立足外语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设计与之相关的情境,或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相关情境。例如,以旅游情境为例,让学生自主规划旅行目标与线路、设计与当地人交流环节等场景,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二是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具有争议性、思辨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分成若干组用外语进行交流讨论。例如,就“文化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话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思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自身观点和想法,在交流与碰撞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三是可采用项目式教学,即为学生布置相关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知识本领,培养家国情怀。例如,以“传播中国声音”为主题,为学生布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译、民间传说翻译等项目任务,让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自觉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有效增强学生的家国责任感。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探索高校外语专业课堂教学创新路径,是教育理念革新的需要,是培养更多高水平外语人才的时代呼唤。展望未来,课程思政建设将持续深化,高校外语专业教学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构建师生共鸣、知行合一的育人新生态,突破传统外语教学重技能、轻价值的局限,奏响语言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最强音。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教研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外语课堂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jyxm1468)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大数据技术助力高等教育精准化发展实践探究

  • 非遗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跨文化传播实践研究

  •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发展研究

  •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研究

  •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外语专业课堂教学路径研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