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交流

指尖上的中缅情

尼尼泽(左)和楠且郦昂(右)表演木偶戏。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6月9日下午,云南省庆祝中缅建交75周年招待会在昆明举行。舞台上聚光灯还未亮起,后台已是一片忙碌景象。缅甸籍传播官龙威站在两只木偶前,目光聚焦于13根错综复杂的丝线——这些丝线分别连接着木偶的不同部位,对龙威而言,此刻就像面对一架陌生的乐器,不知该如何精准“拨动琴弦”。

一旁,来自曼德勒国立艺术大学的尼尼泽和仰光国立艺术大学的楠且郦昂正为登台做准备。他们身着华丽的缅甸传统服饰,衣服上精美的刺绣纹样在灯光下微微泛着光。两位演员指尖轻轻摩挲着木偶的丝线,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在与老友打招呼。

“你看,木偶戏里每一根线都有它的使命。”楠且郦昂一边耐心解释一边轻轻拉动一根丝线,木偶的手臂缓缓抬起,仿佛在向龙威招手,“从13根线到60根线,手指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能赋予木偶不同的姿态和表情。就像我们用手指跳舞,木偶才能活起来。”

缅甸不少木偶戏大师,都来自文化古都曼德勒,尼尼泽的家乡也在此。

“在缅甸,这是一项国宝级的传统艺术。舞者和木偶是一个整体,有时音乐由真人现场演唱,背景可以是幕布,也可以布置成不同的场景。操控者有时会出现在观众眼前,有时又藏在幕后,形式多样。”尼尼泽轻动指尖,木偶的头部随之微微转动,眼睛似乎也有了神采。舞台音乐响起,尼尼泽和楠且郦昂全神贯注,他们的手指开始在丝线间灵活穿梭,送上一曲《双人舞》。

尼尼泽说,木偶戏最早只有缅甸的皇室贵族才能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木偶戏的发展,越来越多民众加入到了这项娱乐活动中。动物、神仙、将军,优美的舞曲、辛辣的讽刺、唯美的爱情,木偶戏角色多元,表演主题也非常多样。尼尼泽的讲述和眼前灵动的表演,将龙威带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也勾起了他与偶人有关的回忆:“我也来自曼德勒,是看木偶戏长大的,最常看的就是缅甸历史相关剧目和各类神话故事。木偶戏里有缅甸厚重的历史,也有我们的童年。”

演出结束,看着意犹未尽的龙威,尼尼泽感慨地说,在东南亚,每个国家的木偶戏都是独特的文化瑰宝。缅甸木偶戏里藏着古老传说,越南水上木偶戏倒映着水乡风情,它们用不同的方式,诉说着各自土地上的故事。他顿了顿,望向舞台,“在中缅边民大联欢、日常的文化交流中,都有木偶戏的身影。这次我们带来的剧目,是用指尖的技艺,把两国绵延75年的情谊,放进每一个木偶的舞蹈动作里,这是我们最真挚的祝福。”

本报记者 陈晨 韩成圆

  • 指尖上的中缅情

  • 探访胡伯伯的云南足迹

  • 报头

  • 让红色足迹引领越中青年相知相亲

  • 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智库对话会在昆举行

  • 昆明海关开展“送法进园区”普法宣传活动

  • 巴基斯坦博士的曲靖情缘

  • 前5月畹町口岸啤酒出口量同比增长5.9倍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