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尤科
“印者,信也。”印信在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印信,迄今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传入傣族社会已七百五十余年。一枚小小的印章,如何承载诚信与文明?也许你可以在云南傣族土司印章展中找到答案。
近日,德宏州博物馆与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受印守土安边固疆——云南傣族历代土司印章展》,该展以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八十余方傣族土司印章展示傣族印章的全貌,勾勒傣族土司印章发展变化的历史根源、发展脉络。
自元代始,中央王朝给归附的傣族酋长封官、颁印,历元、明、清三朝至民国,经历了六七百年的历史。给土司颁发印信,是正式任命土司代表中央管辖这片祖国的领土,对外,卫疆;对内,安民。否则,该土司会被罢黜。
傣族印章文化是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融会创新所形成的富于傣族审美情趣和特色的文化。自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傣族的许多土司、属官,不仅有精心铸刻的名章,而且不乏高雅闲章,祖国边疆受中华文化影响沁润的广度和深度,于此可见一斑。
此次展览展出的印章材质多样,品类齐全,体系完备,金属材质的铁印、铜印,象牙材质印章,石刻印章,木刻印章,盛装官印的印匣。从印章材质到印匣套装,各种展品,一应俱全。印章材质反映出时代背景,清乾隆年间铸造的土司官印多以青铜为主,铸印工艺精湛,显示出清王朝鼎盛时期雄厚的财力。
此次展出的印章,时代最早的是至元三十年颁发的“勐往甸军民官印”。展览中以清乾隆二十四年颁发的“干崖安抚司印”的印章尤为引人注目,除铜制的印章外,其配套印盒、印匣均保存完整。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礼部铸印时的疏忽,将“干崖安抚司印”中的“干”字误以为是“千”字。办事马虎的形象跃然而出,令人不禁为之莞尔。
印章造型精美,印纽千姿百态。其中“管理整哈车里辕门土都司刀世良钤记”铜印与清代云南布政司颁发的一方木印的印面文字完全一样,印面尺寸也大致相同,字体均为楷书。这方铜印长方体,除印面文字外,其余五面都镌刻了动物图案:顶面是龙形图案,两侧是鹿形图案,前后两面是牛形图案,这正是将华夏印信文化融入傣族的审美情趣,进而创造出极具傣族文化特色的自己的印信文化的生动实物例证。
“干崖刀安仁傣那文狮纽铜印”,此印为半球状狮纽铜印,半球上镌刻世界地图,上立一雄狮,印面内圈为昂首雄狮图,外圈上部横书傣那文“麻阿拉加”意为“最尊贵者”,下部为连枝卷草纹饰。全印髹金漆。此印一定程度也体现了傣族土司刀安仁心怀天下矢志报国的理想。印章图文有“日月山河鱼”“麒麟”“狮子”“鹿”,以鹿形图案为最多,显示出傣族图腾的时代变迁。闲章的印文迥然有别,“不使人间造孽钱”,显现的是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此次展出的百余枚印章在国内已知收藏中首屈一指,具有极高的文物和研究价值。
傣族土司印章不仅见证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交融互鉴,更展示了傣族人民在接受、认可和创新中原印章文化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创造力。云南傣族地区土司自元朝接受中央朝廷册封授印以来,全力恪守保境安民之责,促进了祖国西南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中国成立后,以召存信、刀京版、龚绶为代表的大多数土司投身新中国建设,促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德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