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昭通 上一版   
下一篇

观察

以工代赈 兴业惠民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市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是推动乡村建设与群众增收同频共振的发展所需。继产业支撑、就业支撑、扶贫资产盘活3大举措之后,该市又把以工代赈作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关键之举。

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主要目的是向参与工程建设的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如何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守住“赈”的初心、释放“赈”的能量、凸显“赈”的效果?昭通市创新建立了三方联动、沟通调度、劳务协作、利益联结、奖惩激励“五项机制”,让劳务报酬惠及更多群众、项目规划聚焦乡村领域、工程建设高效有序推进,实现一钱多用、一举多得。

解决群众就近就业问题是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昭通市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导向,优先支持群众就业需求多、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高的产业类项目谋划和项目申报,并在市级成立工作专班,完善项目工作帮扶机制,推动早开工、早投用、早受益。

让务工群众既拿报酬又学技能,是昭通市以工代赈工作的一大亮点。在以工代赈推广项目实施中,该市采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综合赈济模式,推动政策帮扶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让项目建设既惠当下、又利长远,是昭通市以工代赈项目的显著特点。昭通市2025年40个以工代赈专项项目、361个以工代赈推广项目,主要聚焦农业产业、农村公路、“两污”设施、农田沟渠等领域。这些项目建成投用后,既方便了当前生产生活,又夯实了后续发展支撑,将为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沈迅

  • 以工代赈 兴业惠民

  • 报头

  • 沪滇协作取得新成效

  • 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 报脚

  • 拓宽群众增收路 增添振兴新动能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