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李煜杭 田宇娇
这次培训像及时雨,既有省、州专家帮助吃透党的创新理论,又有市级负责人点出发展的症结……近日,大理市乡、科级干部思想进修班引发参训学员热议。近年来,大理市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素能短板、学用脱节、机制僵化等问题,以基本培训为抓手,探索运用“五必学、四融入、三机制”模式,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从粗放供给向精准赋能转变。
“五必学”锻造本领 破解素能短板瓶颈
大理市坚持政治理论学习首课主课地位,采取专题研讨、原著研读、主题宣讲等形式,切实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去年以来,开发党的创新理论课程10门;依托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大理白族自治州反腐倡廉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警示教育基地、大理市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积极打造红色课堂、实践课堂、警示课堂,通过情景党课、体验活动、警示教育等方式,去年以来开展现场教学99场次、覆盖学员5996人次;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整合“书香大理·比学苍洱”读书班品牌资源,围绕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基层治理、城市品质提升等中心任务,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等,分层级分领域分专题开展培训45期,培训领导干部5000多人次;将党章党规党纪教育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聚焦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领域,邀请纪委监委、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领导定制专项课程,通过条文解读、案例对照等方式,让干部清晰掌握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大理市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练兵场”,组织学员深入村、社区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参与经济普查、洱海保护、民生改善等工作,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50余篇。
“四融入”精准滴灌 破解学用转化困境
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大理市拓展校地合作,围绕国企改革、城市品质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专题,组织240余名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培训4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打造提升古生村、洱海生态廊道、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生态文明教学点,开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洱海实践》《苍洱新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专题课和《护一波碧水·富一方百姓——古生村绿色经济多元增收实践探索》《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大理“顺丰洱海”资源化综合利用促全产业链发展》案例课,推动学员在一线实践中掌握绿色发展方法路径。
将培训课堂延伸到社区网格、矛盾现场、应急一线,推动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练就“绣花功夫”,去年以来举办相关班次5期,培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371人次。把乡村作为干部培训主阵地,挖掘特色资源,丰富凤阳邑、中和村、文笔村等乡村旅居内涵,组织干部实地考察,学习周边县农文旅融合等先进经验。开展专题培训,邀请“土专家”“田秀才”讲解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电商直播带货、旅居产品打造等实用技能,让干部在“泥土味”教学中掌握振兴乡村真本事,提升干部产业发展能力。
“三机制”闭环管理 破解机制运行梗阻
训前强化教育提醒,以谈心谈话、书面告知、短信通知等方式,对参训学员进行纪律提醒,打好预防针;训中严格学员管理,在主体班次中设置集中纠治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违规饮酒问题专题课,重要班次由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相关人员组成学风督查组,把严全过程;训后扎紧红线约束,严格要求离校返家途中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违规宴请、饮酒和娱乐活动,立起硬标尺。在学习培训中,大理市从训前、训中、训后抓实闭环管理。
依托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在培训班结束前组织学员开展教学评估,将满意率低于80%的课程列入整改清单,倒逼授课教师改进提升,去年以来共优化课程17门,推动培训满意率提升至90%以上。
以问卷、回访等形式深入开展干部培训需求调研,及时掌握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干部能力短板和培训需求,梳理出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多个高频需求点,作为设置课程的重要依据,实现干部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发展缺少什么就补充什么的精准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