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别先吵,先翻乡约瞧一瞧。”在隆阳区,村规民约从一纸条文变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今年以来,该区依托村规民约处理违规行为217起、调解邻里纠纷261起。
在蒲缥镇塘子沟村,村容村貌虽焕然一新,邻里摩擦却依然时有发生。村党总支书记梁进辉说:“有时为了一棵树、一米地,乡亲们就能拌嘴红脸。”破题之道在于激发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2020年,在村党总支引领下,180余名村民代表共商共议,将21条民意凝练成一份人人认可的村规民约。
为确保规约落地,塘子沟村构建五级网格体系,18名网格员每人包保10户家庭。这张细密的网,既是政策宣讲的前沿地,也是矛盾化解的第一线。近年来,网格员成功调处纠纷4起,开展宣传300余次。如今,一份村规民约立规矩、一张网格织服务,塘子沟村崇德向善、和谐善治之风日盛。
村规民约如何从纸上走进心间?隆阳区委社会工作部巧搭平台,依托家长夜校、院坝会等,让村规民约成为“连心桥”。
在金鸡乡育德村院坝里,村民马荣元正在解读村规民约:“这是我们一条条商量出来的,为的是大家日子更舒坦。”马荣元是隆阳区委社会工作部的一名老干部,30年扎根基层的经验和亲切的乡音,让他成为当地的“金牌讲解员”。他从不照本宣科,清澈的河道是他讲述环境整治的生动教材;治理婚丧旧俗,他用身边事倡导文明节俭新风。
在隆阳区,像马荣元这样的政策宣传者有很多,他们不仅是民意倾听者,也是共识推动者。
潞江镇芒旦村生态环境优越,村里生长着大量古树。村民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村规民约,内化为全村人的行动自觉。95名党员主动认养村内百年以上古树名木438棵,并以支部为单位种下火把花、凤凰花、芒果林等一片片“党员示范林”。
环境美了,人心齐了,村子发展便水到渠成。依托村规民约营造的氛围,芒旦村盘活文化资源,昔日自娱自乐的泼水节、广母节,如今已成远近闻名的文化名片。村民办起特色民宿、风味餐饮,2024年至今,芒旦村接待旅居客约2700人,直接带动消费超过4000万元。
涵养文明乡风,是基层治理的内核。在瓦窑镇横山村,一份省级“十佳村规民约”,正推动多民族混居村落告别旧俗,迎来新风。“过去,吃杀猪饭成风,一年要去三五十家,礼金支出三五千,主客都累。”村民张洪文道出曾经的负担。改变契机在于修订村规民约。村“两委”和老党员入户恳谈,将“红白喜事不铺张”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通过大喇叭、微信群和户长会反复宣传。如今的横山村,一份村规民约“约”出了村美人和的好风尚。
以“约”为媒,隆阳区探索出一条以“约”促治、以“约”兴村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善治之风吹遍村村寨寨。
本报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李璐 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