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景谷县勐班乡——

干部“拔节孕穗” 治理手段创新

基层实践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勐班乡素有“稻香福地 田园勐班”之美誉。近年来,勐班乡党委积极探索“组织筑基、治理创新、民生实践、发展突破”的基层治理模式,坚持在从育苗插秧到颗粒归仓实践中,着力全过程管理、全链条发力、全周期选育,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脚上有泥、心中有谱”,勐班乡聚焦基层治理实践,创新构建“党支部+”责任体系,不断组织延伸各类活动进村寨为民服务质效。党员干部脱下皮鞋换雨靴,把主题党日开在灌渠旁、晒谷场,用方言党课把党的政策化作田间管理的实用口诀,助农服务队的身影穿梭在阡陌之间,疏通淤塞沟渠、协调农机下田,让党旗飘扬在解决问题的现场。

深耕“微网格”治理体系,勐班乡基层干部化身“田埂上的办事员”,晨起巡田查苗情,午后入户听民声,夜灯下召开稻香议事会。群众关心的灌溉纠纷、土地流转等难题,在网格内萌芽阶段便得以及时化解。在“微网格”治理中,村民参与环境整治、乡风建设的热情如分蘖的稻苗般蓬勃生长,基层治理从“干部独唱”转变为“党群合唱”。

勐班乡为干部量身定制“稻穗成长计划”,要求每名干部要完成下村组、结帮扶、解难题、开协商、写民情“五门必修课”。党员干部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张家秧田排水不畅、李家灌溉用水困难等具体诉求。通过搭建“院坝协商会”“晒场恳谈会”等平台,老旧沟渠完成清淤改造、群众用水困难解决……

在党建领航下,勐班乡实现从传统农耕到“三产”融合的蜕变。稻米文化体验馆里飘出阵阵饭香,合作社内新型无人机整齐列队,“带着露珠”的新米走向各地。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田秀才”“土专家”在产业链上成长起来,他们既能精准诊断稻瘟病害,也能够熟练地操作现代科技农业设备,用科技与传统交织的匠心,守护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愁。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舒敏

  • 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开展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

  • 新兴力量也成为城市发展“合伙人”

  • 拓宽增收渠道 同心共促团结

  • 报头

  • 干部“拔节孕穗” 治理手段创新

  • 依托党建联盟 源头治理难题

  • “党建+”破解发展难题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