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观察与思考

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思考

罗天霞

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语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复合型人才核心素养的重要符码。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承载着语言文化传播、跨文化能力培养、全球胜任力塑造等多重育人功能。鉴于此,高等院校应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立足跨文化教育理论框架,通过重构课程目标体系、创新育人机制、整合多元文化资源等系统性改革,切实推进英语教育范式转型。

教学内容系统化重构,课程思政多元化嵌入。在教学前,英语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化设计和系统化重构,推行隐性维度和显性维度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基于文化传播目标,建构“语言载体+文化内核+价值传导”三位一体的内容架构。具体而言,系统整合中西方国家历史沿革、社会文化、民俗风情、思维范式等文化模块,构建主题式文化教学资源库,嵌入中西文明互鉴案例、中国典籍外译等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载体。一方面,要求学生采用情景模拟、文化日志等方式对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语义溯源法的解析;另一方面,教师可隐性地通过文化冰山理论解析文本深层次的价值体系,并创建和完善包含文化认知、跨文化敏感度、文化批判力的素养评价矩阵。同时,也可应用AI赋能英语课堂,协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使用跨文化模拟系统和数字平台,从中英文化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价值体系等镜像分析的思政模块训练中,实现文化身份的构建。

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前,应立足学生英语学习基础,着眼英语教学内容及知识重难点,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推动英语教学工作的落实与发展。一方面,实施主题嵌入式生活教学。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社会场域+学科知识+文化语境”的联动机制,开发涵盖中西节日礼仪、公共外交话语、全球议题研讨等模块的主题式生活化教学资源库。教师需运用情境认知理论,通过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策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构,夯实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深化翻转课堂的双融互驱模式。依托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搭建“线上预学—课堂精研—课后拓展”的学习闭环。首先,在预学阶段,学生可借助学习平台完成文化背景知识图谱构建;其次,在课堂阶段,教师采用问题导向学习法,聚焦文化冲突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式研讨等开展批判性思辨训练;再次,在评价阶段,教师借助多元化评估体系,对学生的文化阐释力、价值判断力进行动态评估。

优化智能化评价体系和反馈系统,助推跨文化能力培养。一是构建多元化和智能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反馈系统。通过开发和完善智能学习诊断系统和采集学习平台上的动态数据,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行为特征进行精准的跟踪和评判。首先,在线建立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记录学生文化反思的成长路径。其次,运用学习平台对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学生的口语流利度、准确度、复杂度建立口语能力的评估矩阵;借助智能反馈和诊断的系统图谱,搜集学生文化敏感度的可视化反馈;运用平台的AI写作批改引擎对学生的语法错误进行精确检测,获取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技巧反馈。再次,通过智能组卷系统进行试题难度的动态调整、适当嵌入文化情景模拟试题、植入开放性的思辨题等方式,进行“AI初评+教师复评”的双轨批阅模式,对学生跨文化综合能力进行表现性评价。二是优化评价结果转化机制。通过学生的表现性评估数据和图谱,及时进行精准的教学干预。根据图谱颜色,建立学习预警机制。红色为文化认知偏差型,对其采用文化导师帮扶机制;黄色为语言能力短板型,对其推送自主提升练习包;蓝色为学习策略缺陷型,对其实行元认知专项训练;绿色为发展潜能型,对其启动研究性学习项目。

拓展大学英语教学平台功能,推动理论实践的融合机制。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知行合一、学用一体”的教育理念,为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实践范式。一方面,师生协力构建“以英语实践教学平台为支撑、以竞赛为驱动、以智能化为干预”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达标率的递增、语言输出复杂指数的提升、文化反思日志评分的增加。与此同时,教师依据模块化资源,进行文化认知微课群的资源开发,以及英美社会文化深度和习俗解析资料库的构建;通过追踪学习行为数据,以及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语言复杂度指标精准对学生进行学习干预,动态推送差异化训练任务,实现“诊断—联系—反馈”的干预闭环。为推进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深度融合,教师可以遵循动态课时配比机制,建立AI赋能的跨文化能力导向课程,优化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在交际策略、文化解码、跨文化议题研讨、国际组织案例模拟、文化冲突情景决策等模块上进行虚实融合平台的搭建,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本文系贵州商学院2024年度院级哲学社科项目“黔商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路径研究"、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24RW15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25RW064(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AI赋能非遗文创产品视觉设计策略研究

  • 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思考

  • 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究

  • 乡村美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 以新时代艺术教育赋能传统文化创新传承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