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喜剧之王单口季》等线上节目的热播,线下脱口秀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一场场由医生、警察等职业群体带来的跨界演出,让昆明的笑声里多了科普的味道。
跨界脱口秀的创意,源自对年轻群体喜好的精准捕捉。当医院的科普、警方的普法还在依赖传统形式时,脱口秀的热潮为职业群体的宣传工作打开了新窗口。“一直以来,职业类的科普、普法等宣传形式传统化、常规化,年轻群体参与度有限。”不止喜剧主理人吴杨提到,跨界脱口秀的初衷是探索“严肃内容+轻松表达”的化学反应。“脱口秀受年轻人欢迎,职业人群自带故事性,两者结合既能传递专业知识,又能打破传统宣传的距离感。”吴杨说。
这种跨界并非偶然。在吴杨看来,“上舞台演自己”“人人都能讲5分钟脱口秀”的脱口秀核心精神与职业群体的真实经历十分契合。“警察讲接警时的趣事、医生聊急诊室的日常,这些都是来自工作的鲜活素材。比如云南的吃菌中毒事件,医生在台上分享患者‘小人国趣事’的场景,既能科普误食毒菌的危害,又能让观众在笑声中记住关键信息。”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创作逻辑,让职业故事成为丰富的脱口秀素材库。
“娱乐+知识”的模式在云南展现出很高的接受度。吴杨观察到,这类跨界脱口秀十分受欢迎,200人场次的演出在“不止喜剧”公众号开放报名后,入场券很快就被抢空,甚至还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演出过程中,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观众不仅全程投入,还在小红书、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分享演出片段,形成“二次传播”。“欢乐的现场改变了我对警察叔叔严肃刻板的印象。”“他们一个个妙语连珠,把日常工作里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转变成有趣的段子,原来警察的生活这么有料!”社交平台上的连连好评,印证了脱口秀的独特优势——用轻松形式降低知识接受门槛,让严肃内容不再“高冷”。
谈及与专业喜剧演员的区别,吴杨认为,非专业背景正是吸引力所在。“职业人群讲自己的故事,比演员演绎别人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在内容创作上,团队始终坚守专业性大于娱乐性的原则。“与普通的脱口秀演出不同,警察专场和医生专场往往有更强的科普属性,准确性放在首位,然后才是趣味性,过程中还要避免敏感和争议话题,这对编剧和演员要求都很高。”吴杨说。
目前,昆明的脱口秀演出集中在云南艺术剧院、南强街、同德广场、恒隆广场、云纺等核心商圈,演出前后的衍生消费正悄然激活周边经济圈。尽管这类科普演出多为免费,但年轻人看完演出后愿意留在周边商圈消费,这对昆明打造夜经济消费新场景是有益补充。
谈及此类跨界脱口秀的长期吸引力,吴杨将其归结为两点——免费开放的亲和力,以及严肃职业背后的鲜活人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公众对“有温度的专业人士”充满好奇,而脱口秀恰好提供了窥探职业日常的窗口。“医生不再是白大褂里的符号,警察也不是严肃的执法者,他们在台上吐槽工作烦恼、分享暖心故事,让观众看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职业有别而已’。”
本报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