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承韩
钢筋在立式弯曲中心精准成型,搭载电池的移动模板台车无声穿梭,新浇筑的箱梁乘着轨道“小火车”驶入恒温恒湿的“桑拿房”……在师宗与丘北之间蜿蜒的河谷里,一座占地仅17.2亩的“超级工厂”正悄然运转,这是云南交投集团云岭建设有限公司师丘高速第二总承包部建成投产的云南首个高原山区智慧梁场。
师宗至丘北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30.476公里的路线穿越高山深谷,这里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红线分布广、桥隧比高,尤其是岭黑大桥至纳达大桥段,短短10公里需架设21座桥梁(单幅计)、预制989片箱梁,工期仅有9个月。按常规,完成如此巨量的任务至少需要3个梁场,但现实情况是,施工方仅在河谷地带找到一段440米长的路基可用。
智慧化转型,是破局之道。建设者将目光投向了新质生产力——打造智慧梁场,通过在唯一具备条件的路基挖方处开展技术攻关,仅耗时3个月建成了智慧梁场,满足了零纵坡、全直线、快运输、高耐久的场地建设需求,打破了智慧梁场对大面积平整场地的依赖。
智慧梁场内,钢筋加工、移动台车、智能蒸养等功能区如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宛如一条“智造”流水线。
钢筋加工区,立式钢筋弯曲中心正高效运转。立式钢筋弯曲中心将人力需求从7人减至3人,在毫米级精度下,制筋效率提升3至5倍。焊工们操作着搭载自制移动桁架的焊机,焊枪、电缆收纳有序,操作效率提升40%以上,电缆拖地隐患被彻底消除。
智慧梁场的核心利器,是7套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整体移动箱梁模板台车,它们摆脱电缆束缚,实现了无间断自由移动,转场效率翻倍。60个附着式高频振动器支持远程分组独立控制,IP65级防水防尘设计使设备损坏率降低80%。轻量化铝合金面板使模板整备时间缩短一半,红外线探测系统实现遇障即停。
在智能蒸养区,新浇筑的箱梁乘坐轨道台车进入“桑拿房”——生物质智能蒸养窑。生物质智能蒸养窑以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为燃料,循环热流设计将热能利用率提升30%以上,能耗较传统蒸汽锅炉降低约40%,用电成本减少50%,碳排放锐减70%,年消耗农林废弃物9000余吨,年碳减排超13000吨——相当于种下1063棵树。PLC控制系统将温湿度误差牢牢控制在±2℃以上,仅需14至16小时即可达到传统工艺7至14天的养护效果。一键启动、自动恒温、无人值守、数据上云,全流程智能化养护效率与质量追溯实现了质的飞跃。
智慧梁场的中枢,是一个与现实完全同步的“数字孪生兄弟”。物联网传感器、BIM和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原材料进场到箱梁架设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与智能决策。管理人员轻点屏幕,便能远程监控设备状态、生产进度和质量数据,洞悉每个环节;施工方案与组织设计可在虚拟空间先行预演,优化方案;系统甚至能预测设备故障、分析材料消耗趋势,让生产要素调配精准匹配需求。
“智慧注入带来效率和质量的同步跃迁。”云南交投集团云岭建设有限公司师宗至丘北高速公路第二总承包部总工程师颜培英介绍,同等规模下,传统梁场月产约43片梁,这里能达100至120片,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智慧梁场出品的箱梁平整度极佳,钢筋保护层合格率稳定在98%左右。室内作业模式更彻底摆脱了天气制约,为高速公路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如今,智慧梁场以“三降三升”的突破性成效——安全事故率降、生产能耗降、人力成本降,生产效率升、质量合格率升、管理效能升,为险峻山区桥梁建设开辟出一条科技赋能的全新路径。
在智慧梁场等“四新技术”驱动下,截至6月27日,师丘高速第二合同段路基工程完成81%,桥梁工程完成58%;隧道工程完成92%,累计完成产值4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