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仲夏时节,万竹生风,丹青赤水,绿海藏金浪。
步入贵州格林杜尔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一张张竹浆板经过调浆、稀浆等过程,通过竹浆塑模技术,犹如3D打印一般,再经过激光切割、整形、消毒、包装等工序,变成电脑、平板、手机、电子手表缓冲内托以及蛋糕托盘、环保餐盘餐盒、化妆品包装盒、白酒包装酒托等日常生活用品。
“这种天然的竹浆纤维原材料,在使用12周以后即可完全降解于土壤,成为养料回归大自然。”该公司销售负责人王杰说。
抓住“以竹代塑”政策机遇,“中国竹都”——贵州赤水市132万亩竹海“点绿成金”,一根根竹子被塑造成千姿百态,竹产业链不断延伸,碧绿竹海加快向金山银山转化。2024年,赤水竹产业综合产值超过90亿元,带动竹农人均增收7000余元。
赤水竹海增绿又增收,成为贵州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的生动注脚。近年来,贵州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林下经济成为生态富民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化路径,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逐步走出一条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
6月入夏以来,全国多地气温走高。贵州“凉都”六盘水吸引不少来自广东、四川、重庆等全国各地的游客来避暑旅游。
来自广东中山的徐先生夫妇,已经是第二次来六盘水市野玉海景区度假。“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凉爽,民宿舒适,今年想多住一段时间。”他说。
夏季平均气温23.6摄氏度,森林覆盖率63.3%,抓住良好的高原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多彩贵州”生态旅游新业态崛起,以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为代表的“黄小西,吃晚饭”正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张金字招牌。
被誉为山地公园省的贵州,已建设78个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以及凤冈、黄果树、江口、道真、息烽5个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单位,基地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同时,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累计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生态“美丽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绿色发展“经济价值”。
为青山绿水定价!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年来,贵州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价值化补偿,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2021年,制定了《贵州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进一步明确全省森林、湿地、水流等生态要素的价值量化标准。
交易机制创新同步推进,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通过整合现有交易场所设立的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目前涵盖水权、碳汇、林权等6大类生态产品的交易目录。
如今,在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户的每株树木均被赋予唯一“身份证号”,通过相关平台实现碳汇量可视化核算与在线交易,资金直达农户账户。
截至2024年底,单株碳汇项目已惠及贵州全省668个村12028户群众,共开发479.8万余株林木,年可售碳汇量4797万千克,开发金额1439.3万元,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贵州用一个个生动可及的“两山”转化实践证明:当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每一座青山都是“绿色银行”,每一片林地都是“绿色提款机”,每一条清流都是“财富密码”,绿水青山正化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