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 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湖水上运动有限公司抚仙湖帆船基地教练杨金鹏——

浪涛里的新生

杨金鹏(右) 供图

抚仙湖的西南风刚掠过矣渡湾,云湖水上运动有限公司抚仙湖帆船基地教练杨金鹏已经站在帆船的舵前。他脚踩船舷,身体随着风浪倾斜45度,右手迅速调整帆绳,帆布“啪”地一声被风灌满。这个动作,他在高原湖面上重复了7年,这名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如今变成了抚仙湖最懂“借风”的人。

2016年第一次跟着基地创始人邓新强来抚仙湖时,岸边只有3艘斑驳的旧帆船。“别人说高原玩帆船是异想天开,我却盯着湖面的浪,这里的风每天下午两点准时来,比海边规律多了。”杨金鹏说,他把课本里的“风压角计算”转化成“看浪辨风”的手感,有次为了捕捉季风转向的瞬间,甚至在湖边守了三天,终于在第三天傍晚等到风向突变。“那感觉就像突然听懂了风的方言,一下子明白该怎么调帆。”他说。

2018年国际珐伊28R帆船世锦赛,看着14个国家的选手在抚仙湖湖面竞速,新西兰选手那句“高原湖泊的季风转向很特别”突然点醒了他:“别人在海边练直线加速,我们在高原练风向判断,这是抚仙湖选手的独特优势。”

世锦赛结束后,他自费参加相关帆船赛事,把在抚仙湖练出的“风感”带到海边,一同出行的团队靠精准的风向判断,连续5年打进决赛,3次击败专业队捧杯。

“海上遇险就像人生遇坎,你越怕它越凶,不如先喂饱自己再讲道理。”杨金鹏常对学员说,而他自己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参加“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的一天深夜,4米高的巨浪把13米长的帆船抛向空中,船头锚架突然崩裂,他摸出红光灯照明,让队员用救生衣垫在断裂处,自己趴在船头用绳索固定残骸。“当时脑子里全是郑和船队的故事,古人用‘丁香结’固定船板,我们现在用航海绳,本质都是在和自然对话。”他说,整个行程中,所有人晕船,只有他还胖了4斤。

回到抚仙湖后,他把这些经历变成了实战教材。教青少年选手时,他总带他们在湖边观察云的走向:“古人看云识天气,我们现在用App,但都是在学‘听风说话’。”

如今的矣渡湾,百余艘帆船列阵湖面。但他最骄傲的不是数量,是看到越来越多本土孩子爱上帆船。碰上研学课,他总教孩子们用竹竿和绳结做简易牵星板,让他们在湖面找北极星的位置,让他们明白,过洋牵星图和学习利用GPS都为了找到风的方向。

夕阳西下时,杨金鹏独自驾船到湖心,帆影在Ⅰ类水质的湖面投下涟漪。他想起曾有人对他说:“航海技术专业生开帆船是高射炮打蚊子。”他却认为:“能在高原湖泊把‘打蚊子’舞出花来,才是真本事。”远处岸边,几个孩子正追着风跑,手里举着用竹片做的小帆船,这或许就是他留在抚仙湖的意义——所谓人生,就像帆船靠风前行,重要的不是你有多用力,而是能不能读懂风的脾气。

抚仙湖的风又起了,杨金鹏调整帆绳,帆船贴着水面掠过,浪痕在身后慢慢愈合。他知道,这片高原湖泊的风里,藏着属于他们的“天时”,就像600年前郑和借季风远航,现在的他们,正借抚仙湖的风,让更多人看见:内陆也能有航海的热土,只要心里有海,哪里都是远方。本报记者 赵雨桐

  • 风浪里的传承

  • 帆影里的古今

  • 浪涛里的新生

  • 风眼里的答卷

  • 风从高原来

  • 报头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